[发明专利]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5073.4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8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龙;翟立民;刘蓓蕾;张新军;黄梦然;岳宇飞;陈岩;郭秀清;谷红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田甜 |
地址: | 054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电源 备用电源 投切控制 电路 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切除 阈值时 预设 自动化控制技术 充电电源 手动切换 申请 | ||
本申请适用于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主电源的投入和切除;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备用电源的投入和切除;当主电源的电压低于预设的第一电压阈值时,通过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和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同时投入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当主电源的电压和备用电源的电压之和高于预设的第二电压阈值时,通过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投入主电源,并通过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切除备用电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通过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和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自动控制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投入和切除,解决了目前手动切换充电电源存在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内直流充电系统的电源,普遍基本采用3至5块300W智能充电模块,根据电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手动改变定、浮充电方式。然而,充电模块长时间运行,其内部元件过热、受损、老化,容易导致充电机直流模块故障,造成站内多套保护异常,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以解决目前手动切换充电电源存在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主电源的投入和切除;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备用电源的投入和切除;当所述主电源的电压低于预设的第一电压阈值时,通过所述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和所述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同时投入所述主电源和所述备用电源;当所述主电源的电压和所述备用电源的电压之和高于预设的第二电压阈值时,通过所述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投入所述主电源,并通过所述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切除所述备用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通过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和备用电源投切控制电路,自动控制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投入和切除,避免了人工手动操作,使得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投入和切除更为可靠,解决了目前手动切换充电电源存在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包括:常开按键开关SB2和继电器KM1;所述常开按键开关SB2和继电器KM1的线圈M1串联后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所述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M1-K2与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通过闭合常开按键开关SB2,从而使继电器KM1的线圈M1上电,进而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M1-K2闭合,实现主电源的投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中,所述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M1-K1并联在所述常开按键开关SB2的两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通过将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M1-K1并联在常开按键开关SB2的两端,从而使继电器KM1进入自锁保护状态,避免继电器KM1意外断开,实现主电源300的持续投入,从而提高了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对主电源控制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电源投切控制电路还包括:常闭按键开关SB1;所述常闭按键开关SB1连接在火线与所述常开按键开关SB2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通过在火线与常开按键开关SB2之间设置常闭按键开关SB1,时用户可以在需要时,通过常闭按键开关SB1,手动切除主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50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