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32970.1 | 申请日: | 2019-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8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丽;肖海清;王艺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恒泰通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天领艾匹律师事务所 42252 | 代理人: | 程明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载波聚合 载波单元 主基站 主用户终端 聚合 通信技术领域 信息数据流 数据流 传输带宽 发送信息 数据传输 主用户端 辅小区 一次性 主小区 小区 频谱 延迟 发送 配置 | ||
1.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主基站和主用户终端之间搭建载波聚合通道,同时提高主用户终端的传输带宽,主基站一次性的发送多个载波单元,多个载波单元在载波聚合通道的作用下进行聚合,为了高效的利用零碎的频谱,载波聚合支持不同载波单元之间的聚合;
S2、每个载波单元都对应有一个独立的小区,即是工作在频带上的小区,配置了载波聚合的UE与一个主小区和至多四个辅小区相连接,其中UE中包含的主小区和所有的辅小区组成该UE的小区集合,主小区是UE初始接入时的小区,负责与UE之间的RRC通信,辅小区是在RRC重置时添加的,用于提供额外的无线资源;
S3、当主用户终端连上通信网络,进入连接状态后,在主用户终端和距离主用户终端最近的主基站之间会自动搭建主小区和多个辅小区,在主小区的作用下,距离主用户终端最近的主基站会获取主用户终端无线接收能力的信息,在主用户终端和主基站之间发生传输数据流的时候,主基站会依据之前获得的主用户终端频段组合接收的信息,在主小区通道和多个辅小区通道上同时发送信息,主小区通道和多个辅小区通道中的载波单元在载波聚合通道的作用下进行聚合;
S4、主用户终端根据自己的频段组合接收的信息来快速的接收下载数据,并且主基站发送的数据信息在载波聚合通道处理后发送给主用户终端时,提高主基站发送数据信息的速率,同时也能够缩短主用户终端接收数据信息的延迟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从基带实现角度来看,这几种情况是没有区别的,这主要影响RF实现的复杂性,载波聚合的另一个动力来自与对异构网络的支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每个载波单元的最大带宽为20兆赫,主用户终端的传输带宽最大为100兆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小区集合至多只能有五个,其中小区集合可指代辅小区,也可指代主辅小区,主小区是在连接建立时确立的,辅小区是在初始安全激活流程之后,通过RRC连接重新配置消息添加、修改或者是释放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载波单元的配置需要满足如下的要求:下行载波单元的个数根据该UE的下行聚合能力来进行配置,上行载波单元的个数根据该UE的上行聚合能力来进行配置,对于某个UE来说,配置的上行载波单元数不能大于下行载波单元数,在典型的TDD部署中,上行和下行的载波单元的个数是一样的,并且不同的载波单元之间的下线配置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特殊帧配置可以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不同载波单元分别为:相同或者是不同带宽的载波单元之间的聚合、同一频带内,邻接或非邻接的载波单元之间的聚合、不同频带内的载波单元之间的聚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载波单元按照配置要求进行配置,连续的载波单元之间的中心频率间隔必须是300千赫的整数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主用户终端无线接收能力的信息是指主用户终端频段组合接收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这些信息按照主用户终端频段组合中的某个频率或者是多个频率进行同时发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优先使用主小区通道发送数据,其次使用辅小区通道发送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恒泰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恒泰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297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下一篇:未经许可的频谱上的无线反馈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