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及配制合成油络合催化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31293.1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4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华;刘健;李想;李方尧;裴嘉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33/82 | 分类号: | B01F33/82;B01F35/88;B01F35/75;B01F35/71;B01J31/22;C07F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董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料 系统 配制 合成 络合 催化剂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及配制合成油络合催化剂方法。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该装置包括原料入口、配制进料罐、搅拌装置、溶液输送装置和混合料出口;配制进料罐的罐体分隔为主腔和副腔,罐体具有主腔与副腔之间液体连通的连通状态和主腔与副腔之前液体隔绝的非连通状态;原料入口与主腔连通,且搅拌装置设置于主腔内;主腔设有可开闭的主腔出料口,副腔设有可开闭的副腔出料口,开启状态的主腔出料口和开启状态的副腔出料口分别与溶液输送装置的入口连通,溶液输送装置的出口与混合料出口液体连通。本公开的系统及方法能够满足间断配制、连续出料的要求,且能够降低设备投资、减少占地、节省操作费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合成油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及配制合成油络合催化剂方法。
背景技术
聚α-烯烃(PAO)合成油是由线性α-烯烃(通常是1-癸烯,也可以是1-辛烯至1-十二烯的单组份或混合烯烃)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是最重要的IV类合成润滑油基础油。IV类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具有高粘度指数、低倾点、高闪点、热氧化安定性好、高低温性能优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军事、运输、化妆品等行业。
PAO聚合反应所用催化剂为BF3,促进剂是给质子体(如RCOOH、ROH等),需要配制成给质子体-BF3络合物。现有的溶液配制系统,一般是将给质子体与过量摩尔的BF3注入一个配制容器,经充分溶解,导至另一台出料缓冲容器,以实现间断配制、连续出料的目的。这种配制系统的缺点主要是要设置两台容器和两台泵,投资较高、占地较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及配制合成油络合催化剂方法,该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间断配制、连续出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配料出料的系统,该装置包括原料入口、配制进料罐、搅拌装置、溶液输送装置和混合料出口;所述配制进料罐的罐体分隔为主腔和副腔,所述罐体具有所述主腔与所述副腔之间液体连通的连通状态和所述主腔与所述副腔之前液体隔绝的非连通状态;所述原料入口与所述主腔连通,且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所述主腔内;所述主腔设有可开闭的主腔出料口,所述副腔设有可开闭的副腔出料口,开启状态的所述主腔出料口和开启状态的所述副腔出料口分别与所述溶液输送装置的入口连通,所述溶液输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混合料出口液体连通。
可选地,所述配制进料罐的罐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的底边和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罐体内部密闭连接,以将所述罐体分隔为并排设置的所述主腔和所述副腔,所述分隔件的顶端与所述罐体的顶部形成间隔;所述主腔出料口设置于所述主腔的底部,所述副腔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副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主腔出料口与所述溶液输送装置的入口间连接有主出料管,所述主出料管连接有主腔出料阀,以通过控制所述主腔出料阀的开闭形成所述可开闭的主腔出料口;所述副腔与所述溶液输送装置的入口间连接有副出料管,所述副出料管连接有副腔出料阀,以通过控制所述副腔出料阀的开闭形成所述可开闭的副腔出料口。
可选地,所述主腔与所述副腔间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设有控制阀,以通过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闭使所述罐体具有所述连通状态和所述非连通状态。
可选地,所述主腔出料口和所述副腔出料口分别与集合管连通,所述集合管的出口与所述溶液输送装置的入口连通;在所述连通状态,所述主腔出料阀和所述副腔出料阀各自打开,以使所述主腔和所述副腔通过所述集合管连通;在所述非连通状态,所述主腔出料阀和所述副腔出料阀各自闭合。
可选地,所述主腔和所述副腔分别连接有主腔液位计和副腔液位计。
可选地,所述原料入口包括气体原料入口和液体原料入口,所述气体原料入口连接有第一原料入口管,所述第一原料入口管设有气体原料阀,所述液体原料入口连接有第二原料入口管,所述第二原料入口管设有液体原料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12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小额贷款的自动还款系统
- 下一篇:监控数据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