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8740.1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0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斌;胡夏嵩;余冬梅;杨幼清;朱海丽;李淑霞;刘昌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0/00 | 分类号: | A01G20/00;A01G22/00;A01G24/10;A01G24/12;A01G24/28;A01G24/46;A01G24/50;A01G9/029;A01G9/033;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810016 ***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质边坡 植生袋 大坡 生态恢复 土壤层 种子层 孔洞 腐殖质土壤 填充材料 基质层 浸水 水利工程技术 半干旱地区 粘合剂 定期维护 保水剂 注水管 复合肥 基质 内插 坡面 嵌入 装入 平整 养护 肥料 干旱 土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法及系统,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大坡角土质边坡的坡面上挖设孔洞;将土壤、肥料及种子作为填充材料装入植生袋;植生袋内插设注水管;将植生袋浸水后嵌入孔洞中,定期维护;植生袋内的填充材料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基质层、种子层及土壤层;基质层层厚为25cm,种子层3cm,土壤层2cm;基质层由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及土混合而成;种子层由种子和含腐殖质土壤混合而成;土壤层为含腐殖质土壤。本发明方法不要求对坡面进行平整,具有操作简便、灵活性高的特点,且后期养护相对简单,能够良好的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边坡泛指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坡体。按地层岩性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边坡绿化是一种新兴的能有效防护裸露坡面的生态护坡方式,它与传统的土木工程护坡(钢筋锚杆支护、挂网、格构等)相结合,可有效实现坡面的生态植被恢复与防护。不仅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还可以改善环境和景观,边坡绿化主要分为陡峭边坡绿化和缓边坡绿化;土质边坡绿化和石质边坡绿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因实施交通、水利、矿山、电力等建设项目而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坡面。这些裸露坡面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景观,有些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影响主体绿化工程的安全稳定。由此,很多地方开始大力开展边坡绿化。边坡绿化的环保意义十分明显,边坡绿化可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净化空气。对于石质边坡而言,边坡绿化的环保意义尤其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使用一些常规的边坡生态恢复方法对坡角>45°的天然土质斜坡或人工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恢复时,由于存在干旱缺水、坡面平整难度大和播种困难等问题,使得这些方法难以起到良好的生态恢复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法及系统,主要目的是解决坡角45°以上时生态恢复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待恢复的大坡角土质边坡的坡面上挖设孔洞;
将土壤、肥料及种子作为填充材料装入植生袋;
将所述植生袋浸水后嵌入所述坡面中的所述孔洞中,定期维护。
作为优选,所述孔洞在所述坡面上的间距为20-30cm;所述大坡角的角度在45°以上;所述孔洞的轴线与坡面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植生袋为圆柱体,直径为10-25cm;所述孔洞的形状与大小和所述植生袋的形状与大小均适配。
作为优选,所述植生袋内的填充材料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基质层、种子层及土壤层;所述基质层的层厚为25cm,所述种子层的层厚为3cm,所述土壤层的层厚为2cm。
作为优选,所述基质层由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及土混合而成;所述种子层由种子和含腐殖质土壤混合而成;所述土壤层为含腐殖质土壤。
作为优选,所述植生袋内插设注水管,其穿过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种子层且插入基质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大坡角土质边坡的生态恢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待恢复坡面上挖设孔洞,所述孔洞用于容纳填充材料;
植生袋内装设所述填充材料,所述植生袋用于嵌入所述孔洞中;
所述植生袋内插设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与外界水源连接,用于浇灌所述填充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大学,未经青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87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