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08312.9 | 申请日: | 2019-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9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瑞清 |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B1/98;E04H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衬板 内部钢板 粘滞阻尼 方形凹槽 矩形凹槽 钢结构 装配式 扰动 粘滞材料 钢箱 对称设置 蜂窝结构 滑动配合 缓冲效果 抗震效果 空间设置 柔性连接 阻尼效果 缓冲 外部 侧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安装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粘滞阻尼墙阻尼效果不佳的问题。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包括内部钢板、外部钢箱、内衬板和粘滞材料,两块内衬板左、右各一固定在外部钢箱内部两侧侧壁上,且在两块内衬板之间的空间设置内部钢板,所述内衬板的内侧设置有扰动块,所述内部钢板的两侧面上对称设置若干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每个扰动块对应的插入到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中,所述扰动块与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形成滑动配合,且内部充满粘滞材料。内部钢板和内衬板之间形成局部的蜂窝结构,具有缓冲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缓冲效果,形成柔性连接,并提高整体的抗震效果。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耗能型的阻尼墙建筑构件。
背景技术
粘滞阻尼墙是一种速度型阻尼器,在结构上,内钢板固定在上层楼面,两块外板固定在下层楼板。当结构受到地震或风作用时,上下楼面的运动速度不同,导致内钢板和外钢板产生相对速度。内外钢板之间的速度梯度使得粘滞材料产生阻尼,从而使得结构的阻尼增大,降低结构的动力反应。这种常规的粘滞阻尼墙,可以对风震和地震产生有效的抗震效果,而且无需保养。该类阻尼墙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传统的内外钢板之间是均匀的间距,且钢板的表面是平整的,这种结构的阻尼墙的不足之处是,该类阻尼墙的总粘滞阻尼力F为:式中:A为钢板面积,L为粘滞材料的粘度,dv是内外钢板的相对速度,dy是内外钢板的间距,D是内外钢板的相对位移,a、b是修正系数常数,从该式可以看出:在阻尼墙结构尺寸一定时,粘滞材料的粘度L是影响阻尼墙力学性能和减振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现阶段采用的高粘滞材料(如硅油等)的粘度在工作过程中是不可变的,使其无法在各种震动条件下达到最佳减振效果。
经过申请人分析,现在市场上的粘滞材料的性能都是一定的,短期内,材料方面不会有大的改进,因此,本发明的思想在于,通过结构方面的改进,通过引入第二种阻尼效果,使得阻尼效果产生叠加效应,使得阻尼墙的阻尼效果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安装方法,在安装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阻尼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包括内部钢板、外部钢箱、内衬板和粘滞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箱体下部为固定部,上部为插接腔,所述插接腔内充满粘滞材料;
两块内衬板左、右各一固定在外部钢箱内部两侧侧壁上,且在两块内衬板之间的空间设置内部钢板,所述内部钢板上端为悬挂部,
所述内衬板的内侧设置有扰动块,所述扰动块设置为多个,所述内部钢板的两侧面上对称设置有若干肋条,所述肋条纵横交错形成若干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按照下列的规律进行布置:上部布置的密集,下部布置的稀疏;且每个扰动块对应的插入到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中,所述扰动块与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形成滑动配合,且内部充满粘滞材料。
在所述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的肋条侧楞处设置小孔。
所述外部钢箱采用钢板焊接成型,并进行表面防腐处理。
所述外部钢箱顶部设有观察槽结构。
所述内衬板为“工”字形的轮廓。
所述内衬板与外部钢箱内壁之间为平面配合,并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垫片。
钢结构装配式粘滞阻尼墙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方法如下:
首先,在地面处,将两个内衬板对应的贴合在内部钢板的两侧,并使得对应的扰动块插入对应的矩形凹槽或者方形凹槽中,然后将内衬板和内部钢板整体插入到外部钢箱中,使用高强度螺栓将内衬板和外部钢箱进行锁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瑞清,未经孔瑞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83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