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2313.2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54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宋宇飞;刁淑静;林长亘;楚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20/56 | 分类号: | C08F120/56;C08F220/56;C08F220/58;C08K9/04;C08K9/08;C08K3/26;C08J3/07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王宇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石 网络 纳米 复合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为:1)采用水热法合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价修饰的水滑石,然后引入氧化多聚糖形成席夫碱动态共价键,构建水凝胶第一网络;2)加入单体,利用水滑石与单体之间的静电作用、氢键相互作用,构建水凝胶第二网络;3)加入引发剂和催化剂,引发自由基聚合,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即得到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相较于传统水凝胶,本发明制备的水凝胶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能拉伸至原始长度的2939%不会断裂,压缩至原始高度的90%也不破裂,并且压缩应力能够达到11.53Mpa,溶胀率可以达到1140,并且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及该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凝胶是一类由亲水性聚合物通过物理或者化学交联的方式而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其最大特征在于表观上为固体,但其内部分子间含有大量的溶剂水。相对于其他材料而言,水凝胶具有很高的含水量,可塑性,生物相容性,结构可调性等诸多特征。目前,水凝胶在组织工程、药物靶向释放、仿生技术、3D打印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研究。
在传统水凝胶的制备过程中通常所用到的有机物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剂往往会造成水凝胶网络中交联区域不均匀,既存在高交联又存在低交联区域,这种不均匀的网络结构则会导致外界应力主要作用于高交联区域内的短链聚合物上而引发水凝胶断裂,因此传统的水凝胶通常面临机械性能差的问题,针对机械性能差的问题,先前的研究者们制备出了滑环水凝胶、双网络水凝胶及纳米复合水凝胶来解决这个问题。纳米复合水凝胶是一种将纳米材料如无机黏土、氧化石墨烯等,通过原位聚合等方式复合进入水凝胶三维网络的一种新型材料。纳米复合水凝胶兼有水凝胶与纳米材料的优点,并且借助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产生出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新性能。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作为物理交联剂,与水凝胶聚合物网络之间存在着范德华、氢键、静电等弱相互作用;然而,这种通过弱相互作用进行交联的水凝胶,尽管能够承受大幅度的拉伸与压缩,但往往拉伸与压缩的模量低、强度弱,并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纳米粒子易于流失,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制备一类机械性能优异并且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的水凝胶。相较于传统水凝胶,本发明制备的水凝胶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能拉伸至原始长度的2939%不会断裂,压缩至原始高度的90%也不破裂,并且压缩应力能够达到11.53Mpa,溶胀率可以达到1140,并且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1)采用水热法合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价修饰的水滑石,然后引入氧化多聚糖形成席夫碱动态共价键,构建水凝胶第一网络;2)加入单体,利用水滑石与单体之间的静电作用、氢键相互作用,构建水凝胶第二网络;3)加入引发剂和催化剂,引发自由基聚合,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即得到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
本发明所述的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1)将5-20m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价修饰的水滑石分散于1mL的水中,在搅拌条件下加入20-60mg氧化多聚糖,反应8-20h后得到含有席夫碱的溶液;
2)0℃下,向步骤1)得到的含有席夫碱的溶液中加入100-1000mg单体,超声3-10min;
3)氮气氛下,再加入过硫酸铵20mg,N,N,N’,N’-四甲基乙二胺5μL,超声分散后静置12-36h得到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
所述的氧化多聚糖为葡聚糖、海藻酸钠、壳聚糖、纤维素、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氧化得到的氧化多聚糖,氧化度为0-50%。采用氧化多聚糖可避免多聚糖分子量发生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23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