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用户识别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8567.3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9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黎越;杨福理;刘娜;谷俊江;周莹;李含华;王瑜;刘二波;吴非帆;汤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 | 分类号: | H04W4/02;H04W4/029;H04W4/42;H04W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颖;刘芳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样点 通信时刻 轨道线路 用户识别 列车 相邻距离 信令交互 基站 准确率 预设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用户识别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识别用户对应的第一通信时刻以及第二通信时刻,其中第一通信时刻为待识别用户与预设的轨道线路上的第一采样点对应的基站进行信令交互的时刻,第二通信时刻为待识别用户与轨道线路上的第二采样点对应的基站进行信令交互的时刻,获取轨道线路上的在第一采样点与第二采样点之间的多个采样点,分别计算所有采样点中的每相邻两个采样点之间的距离,得到多个相邻距离,所有采样点包括第一采样点、第二采样点和在第一采样点和第二采样点之间的多个采样点,根据相邻距离、第一通信时刻和第二通信时刻识别对应的待识别用户是否为列车用户。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提高列车用户识别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用户识别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乘坐高铁出行的用户越来越多。为了提升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各运营商需要网络测试员携带测试设备,乘坐高铁,模拟用户运行各种移动业务,发现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有限的无线资源,而且网络测试员测试获得的数据采样有限,相对实际乘坐高铁的用户进行通话和上网,运行各种移动业务缺乏广泛性和准确性,不能全面测试到所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质量问题。因此,如何从众多用户中筛选出乘坐高铁的高铁用户,将高铁用户视为网络测试员,提高获取测试数据的广泛性和准确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识别高铁用户时,一般是利用用户与高速铁路旁的两个基站进行通信的时刻,以及这两个基站之间的直线距离计算用户的移动速度,从而识别出该用户是否为高铁用户。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将两个基站小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高铁在这两个时刻之间行驶的距离,会与高铁实际行驶的距离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根据基站小区之间的直线距离计算出来的用户的移动速度与用户实际移动速度误差较大,从而造成高铁用户识别的准确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列车用户识别方法及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铁用户识别的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列车用户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待识别用户对应的第一通信时刻以及第二通信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时刻为所述待识别用户与预设的轨道线路上的第一采样点对应的基站进行信令交互的时刻,所述第二通信时刻为所述待识别用户与所述轨道线路上的第二采样点对应的基站进行信令交互的时刻;
获取所述轨道线路上的在所述第一采样点与所述第二采样点之间的多个采样点;
分别计算所有采样点中的每相邻两个采样点之间的距离,得到多个相邻距离;所述所有采样点包括第一采样点、第二采样点和在所述第一采样点和所述第二采样点之间的多个采样点;
根据所述相邻距离、所述第一通信时刻和所述第二通信时刻识别对应的待识别用户是否为列车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相邻距离、所述第一通信时刻和所述第二通信时刻识别对应的待识别用户是否为列车用户,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通信时刻与所述第一通信时刻的差值,并计算所有相邻距离的总和;
将所述总和与所述差值的比值作为所述待识别用户的移动速度;
若所述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预设移动速度,则确定对应的待识别用户为列车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获取待识别用户对应的第一通信时刻以及第二通信时刻之前,还包括:
每隔预设间隔时间,获取所述轨道线路旁的基站在所述预设间隔时间内记录的信令交互信息;其中所述轨道线路旁的基站为通信覆盖范围包括部分所述轨道线路的基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8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