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6924.4 | 申请日: | 201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2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生;徐建忠;刘晓东;张琦;李强;李芳巍;梁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牡丹江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49/04 | 分类号: | A61K49/04;A61K9/51;A61K9/107;A61K4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肖文文 |
地址: | 15701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靶向 增强 ct 显像 造影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使用含有硫‑硫键的胱胺改性的聚合物作为囊材,将CT显像造影剂制备成纳米微囊,无需额外缀合靶向分子即可以实现CT显像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内的快速靶向释放,显著增大了CT显像造影剂的负载量,并有效克服了因纳米微囊对负载物质的缓释效应所导致的CT显像造影剂无法快速有效进入靶向组织的弊端,提高了CT显像造影剂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CT显像造影剂的靶向性,减小CT显像造影剂的施用剂量,减小CT显像造影剂的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利用射线束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中。由于CT的成像特点,其对实体组织如骨骼、肝脏等具有较好的成像功能,但对血管等组织的成像能力较差,为了增强CT对血管等组织的成效效果,CT造影剂开始被开发和应用,其主要利用了碘溶液吸收X射线的特性,一定程度了增强了CT造影效果,但在利用碘溶液进行CT造影时,由于缺乏靶向性,导致了需要在患者静脉内注入大量的造影剂,不仅不能有针对性的增强患处的造影效果,还存在过敏、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等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制约了碘溶液作为CT造影剂的使用。
为了增强CT造影剂的造影效果,CN 101732733 A公开了由纳米金颗粒为核心,外围包裹碘海醇的CT造影剂,虽然增强了对X射线的吸收系数,但仍然缺乏靶向性,需要大量注射;CN 101721716 A公开了利用靶向分子修饰的树状大分子负载纳米金颗粒,虽然具有靶向效果,但其造影剂的负载量低,且制备方法复杂,成本较高;CN 101721716 A则采用靶向分子修饰的树状大分子负载金和碘两种元素,进一步在达到靶向诊断目的的同时增强了造影效果,但其负载的造影剂的量仍然较低;CN 102940894 A公开了利用叶酸修饰的第二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颗粒,虽然实现了靶向肿瘤的CT造影效果,但同样存在造影剂负载量低,需要大量注射,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致力于提供一种负载量更大的CT靶向显像造影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剂,所述靶向增强CT显像造影为以包含硫-硫键聚合物为油相包覆含有CT显像造影剂的水相制备成的W/O纳米微囊。
优选的,所述油相的含量占纳米微囊的30%-45%;更优选的,所述油相的含量占纳米微囊的30%-40%;最优选的,所述油相的含量占纳米微囊的35%。
优选的,所述CT显像造影剂选自离子型碘造影剂或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更优选的,所述离子型碘造影剂为泛影葡胺;所述非离子型碘造影剂选自:碘佛醇、碘海醇或碘帕醇。
最优选的,所述CT显像造影剂为碘帕醇。
优选的,所述水相中碘帕醇的浓度大于70%;更优选的,所述水相中碘帕醇的浓度大于80%;最优选的,所述水相中碘帕醇的浓度为90%。
优选的,所述包含硫-硫键聚合物为聚合物与含硫-硫键的胱胺交联所得;
优选的,所述聚合物选自:透明质酸、PEG、mPEG、PLL、PCL、PLA、PLGA、PGA、HPMA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含硫-硫键的胱胺选自:胱胺酸、胱胺二盐酸盐、N,N-双(丙烯酰)胱胺;
最优选的,所述聚合物为PLGA、PEG的混合物;所述含硫-硫键的胱胺选自N,N-双(丙烯酰)胱胺。
优选的,PLGA∶PEG∶N,N-双(丙烯酰)胱胺=2-6∶4-8∶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牡丹江医学院,未经牡丹江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6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