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0234.8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林邦;仝泽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8 | 分类号: | G02B5/08;G02B1/10;G02F1/153;H01B13/00;B60R1/04;B60R1/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王树镛;胡芳均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反射层 反射增强层 导电膜 反射率 镀制 低折射率层 高折射率层 玻璃基板 电致变色 内后视镜 光线全反射 抗氧化性能 表面覆盖 混合物 覆盖 制作 汽车 | ||
一种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Ni,Cr或Ni与Cr混合物镀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使玻璃基板的表面上覆盖形成一层金属反射层,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在40~55%之间;在金属反射层的表面上镀制一层反射增强层,反射增强层由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前后组成,所述高折射率层的表面覆盖于金属反射层的表面上,镀制反射增强层后的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为85~95%;在反射增强层中的低折射率层表面上镀制一层ITO膜层,其优点在于:金属反射层成本低,抗氧化性能高;在金属反射层上覆盖有反射增强层,使本导电膜的反射率从40~55%提升至80~95%,实现导电膜的光线全反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后视镜,尤其指一种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610956948.3名称为《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导电膜》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第三面导电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一低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第二低折射率层、第三高折射率层、第三低折射率层和ITO层,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材料选用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其中每个高折射率层或者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在该发明通过选用不同介质层+ITO层结构,可以实现反射率为50~80%、电阻30欧姆以下、颜色可调的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第三面导电膜层的制备;由此制备的电致变色后视镜,无论颜色、反射率,还是响应速度,也都可以满足汽车内后视镜的要求。然而,该制备方法在需要提高反射率时必须采用较多层数的高、低折射率层,而制得的导电膜的反射率仅能达到80%左右,难以应用在全反射型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因此该制备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制成的导电膜反射率高的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Ni,Cr或Ni与Cr混合物镀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使玻璃基板的表面上覆盖形成一层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在40~55%之间;
二、在金属反射层的表面上镀制一层反射增强层,所述反射增强层由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前后组成,所述高折射率层的表面覆盖于金属反射层的表面上,镀制反射增强层后的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为85~95%;
三、在反射增强层中的低折射率层表面上镀制一层ITO膜层,即完成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的制作步骤。
作为改进,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可优选为50~100nm。
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反射层可优选通过磁控溅射覆盖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
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控溅射可优选在真空的容器中充入压力为1.5×10-3~2.5×10-3Pa的惰性气体中进行。
作为改进,所述高折射率层可优选由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原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折射率层的厚度可优选为
作为改进,所述低折射率层可优选由SiO2原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可优选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02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