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静力压桩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6715.1 | 申请日: | 201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汪楼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楼翔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7/20 | 分类号: | E02D7/20;E02D13/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21 | 代理人: | 何龙其 |
地址: | 215008 江苏省苏州市总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身 静力压桩机 送料机构 垂直方向调节 焊接机构 焊接位置 重力分配 加料 焊接头 配重块 自适应 吊机 夹持 压入 压桩 自动化 监控 | ||
一种全自动静力压桩机包括平台、设置于所述平台上的吊机、送料机构以及焊接机构。本发明可以在垂直方向调节焊接头的位置,同时可以两次在桩身径向方向调节焊接位置,使其可以适用各种直径的桩身,同时桩身可以代替配重块,而且设置有两个送料机构,一方面可以使重力分配均匀,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边压桩边加料,最后自动化程度高,能对不同直径的桩身进行自适应夹持,而且能监控桩身的压入深度,使其使用范围广,结构合理,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静力压桩机。
背景技术
静压法压桩施工都通过抱紧油缸将桩柱抱紧,以机械的自重和机身上的配重通过顶压油缸传递到桩身,集中受力后,再将桩柱压入地层标高中。沉桩施工时,桩尖“刺入”土体中时原状土的初应力状态受到破坏,造成桩尖下土体的压缩变形,土体对桩尖产生相应阻力。随着桩贯入压力的增大,当桩尖处土体所受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土体发生急剧变形而达到极限破坏。土体产生塑性流动(粘性土)或挤密侧移和下拖(砂土),在地表处,粘性土体会向上隆起,砂性土则会被拖带下沉。在地面深处由于上覆土层的压力,土体主要向桩周水平方向挤开,使贴近桩周处土体结构完全破坏。由于较大的辐射向压力的作用也使邻近桩周处土体受到较大扰动影响,此时,桩身必然会受到土体的强大反向抗力所引起的桩周摩阻力和桩尖阻力的抵抗。当桩顶的静压力大于沉桩时的这些抵抗阻力,桩将继续“刺入”下沉
现有的压桩机焊接时由于桩身的直径不同,以及不同桩身在竖直方向焊接的位置不同,使其需要手动焊接,同时其需要配重块进行配重,而且自动化程度低,不能对不同直径的桩身进行自适应夹持,而且不能监控桩身的压入深度,使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全自动静力压桩机。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静力压桩机包括机台以及设置于所述机台上的吊机,送料机构以及焊接焊接,所述送料机构包括桩箱、设置于所述桩箱下方的移动板、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方的气缸、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的旋转辊以及设置于所述桩箱内的若干挡板,所述焊接机构包括轨道、设置于所述轨道上方的若干第二电缸、设置于所述轨道相对面的若干移动块、设置于所述移动块上的调节块、设置于所述调节块上的第三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三电缸上的夹持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块端部的焊接头,若干个所述桩箱串联为一组,所述移动板与所述桩箱滑动接触,所述气缸与外端的所述桩箱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螺栓连接,所述旋转辊与所述平台枢轴连接,所述挡板设置有两个,所述挡板与所述桩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缸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电缸与所述平台的下表面螺栓连接,所述第二电缸与所述轨道连接,所述移动块与所述轨道卡接,所述移动块设置有两个,所述调节块设置有两个,所述调节块与所述移动块卡接,所述第三电缸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三电缸与所述调节块卡接,所述夹持块设置有两个,所述夹持块与所述第三电缸连接,所述焊接头设置有两个,所述焊接头与所述夹持块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送料机构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平台上表面上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挡板另一侧设置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板,设置于所述夹持板上的若干第一电缸,所述第一电缸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电缸与所述桩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缸与所述夹持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以及所述夹持板均为弯曲板。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的内径为1m。
进一步的:还设置有控制端,所述控制端包括设置于所述桩箱内壁上的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轨道内侧的第二传感器以及第三传感器,所述控制端还包括计时器以及处理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传感器为光电开关,所述第三传感器为速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楼翔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楼翔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67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