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3432.1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1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黎泽洪;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岩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8F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40002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降温工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回收组件、循环泵、储液箱和换热器,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吸热筒,吸热筒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供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通道,所述吸热筒顶部设有盖合吸热筒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底部中心处呈倒锥形的凸起。采用本专利中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温工件自然冷却,造成余热的浪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温工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生产过程中由各种热能转换设备、用能设备、化学反应设备及高温工件产生而未被利用的热能。在纺织印染、电镀加工、化工制药、印刷烘干、煤泥烘干、铸造、电解铝生产等工业领域存在大量需要回收利用的余热。如果通过回收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能量,将极大地减少工业能源损耗,同时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对于高温工件的冷却,大多数的生产企业通常是采用将高温工件堆放在某一区域,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使得高温工件中的余热被浪费,同时这样的冷却方式使得高温工件冷却的时间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温工件自然冷却,造成余热的浪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回收组件、循环泵、储液箱和换热器,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吸热筒,吸热筒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供热交换介质流动的换热通道,所述吸热筒顶部设有盖合吸热筒的顶盖,所述循环泵、储液箱、换热器和换热通道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热交换介质的循环回路。
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和效果在于:
1、本方案中高温工件放置在吸热筒内,高温工件的热量使其周围的气体升温,由于热气流的上升特性,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其热量被内、外筒之间的热交换介质吸收,循环泵为热交换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热交换介质将热量带至换热器处,从而对高温工件的余热进行回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温工件自然冷却,造成余热的浪费的问题,同时还降低了高温工件的冷却时间。
2、本方案中在吸热筒顶部设置有顶盖,减少热气流从吸热筒顶部溢出的量,从而提高余热回收的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气流从回收组件的顶部不断溢出而导致余热的回收效果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顶盖内设有空腔。
有益效果:由于气体相较于固体而言其导热率较小,因此空腔的设置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热气流与外界换热的量。
进一步,所述空腔的顶部敞口设置,且空腔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盖板,空腔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有益效果:保温材料的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热气流的隔热效果,同时盖板可拆卸连接便于操作人员对空腔内保温材料的取放。
进一步,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供热交换介质流动的吸热管。
有益效果:凹槽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对吸热管的定位,另一方面凹槽的设置还能进一步降低热交换介质与内筒内部热气流的距离,提高换热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内筒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凹槽连通的散热孔。
有益效果:这样热气流能够从散热孔直接进入到凹槽内,使得热气流能够直接接触吸热管,进一步提高热交换介质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顶盖的底部中心处呈倒锥形的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岩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岩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34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