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2284.1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6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谢金;乐先浩;董瀚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5/12 | 分类号: | G01D5/12;B81B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器 纳米纤维 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 串联式 传感 变量变化 传感材料 电学特性 工作原理 柔性织物 外界影响 吸附材料 谐振频率 真空封装 整体电路 传统的 吸附层 相分离 覆膜 基底 可用 串联 检测 | ||
1.一种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谐振器(1)、纳米纤维(2)和柔性织物基底(3);所述谐振器(1)呈刚性,且具有真空封装;所述的纳米纤维(2)固定结合于柔性织物基底(3)上,且在柔性织物基底(3)上以横纵交错的形式网状分布;网状的纳米纤维(2)具有两个外接接头,其中一个接头(A)与谐振器(1)一端电连接,使谐振器(1)及纳米纤维(2)串联,另一个接头(B)与谐振器(1)另一端(C)分别与外接触点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谐振器(1)采用压电谐振器或静电谐振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纤维(2)采用氧化石墨烯纤维、石墨烯纤维或碳纳米纤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织物基底(3)采用棉织物或麻织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纤维(2)通过编织方式固定于柔性织物基底(3)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谐振器及纳米纤维的串联式柔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谐振器(1)粘连固定于柔性织物基底(3)上。
7.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串联式柔性传感器的环境变量传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将串联式柔性传感器的谐振器(1)和纳米纤维(2)暴露与待检测的环境中,利用真空封装保持谐振器(1)的等效参数不变,而纳米纤维的电学特性随检测的环境变量变化而变化,进而引起由谐振器(1)、纳米纤维(2)串联形成的整体电路的谐振频率改变,根据整体电路的谐振频率实现对环境变量的传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境变量传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谐振器(1)的等效电路为一个LCR震荡回路,由C0并联串联的Ls、Cs、Rs组成,其中C0是分流器静态电容,Ls、Cs、Rs分别是动态自感应系数、动态动容及动态电阻;纳米纤维(2)等效为电阻Re与电容Ce并联;
所述的整体回路谐振频率F为:
其中,是由谐振器(1)所决定的传感器的基础工作频率,Y是放大电路的相位参数,纤维电导率Ge=1/R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22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线测量系统的测量头防撞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变阻式柔性传感单元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