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52342.2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7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关静恩;刘奔;师海峰;王科;项恩新;刘红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H7/28 | 分类号: | H02H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明市经***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网 中性点接地方式 单相接地故障 消弧线圈接地 接地电阻器 可调电容器 投切装置 消弧线圈 组合状态 控制器 电网电容电流 瞬时性故障 闭合 残余电流 恢复电压 预设时长 接地 故障点 故障相 过补偿 中性点 断开 时长 监测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及方法,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控制器断开接地电阻器的控制开关,同时监测电网电容电流,确定消弧线圈的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在配电网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控制器按照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将消弧线圈调节至过补偿状态,充分发挥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故障点残余电流小、减缓故障相恢复电压上升速度的作用,使瞬时性故障自动消失。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闭合所述控制开关,使中性点通过消弧线圈接地的同时,经接地电阻器接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配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电阻接地。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具有单相接地残余电流小、可持续供电的优点,但是存在产生谐振过电压的问题;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对防止谐振过电压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增大了接地故障时的接地电流。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应使配电网具有较好的运行特性,在不同工况下选择不同的接线方式,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普遍为单一的接地方式,由于每种接地方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在配电网系统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现有的单一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不能够有效的消除配电网所发生的故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单一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不能够有效消除配电网所发生的故障的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及方法。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包括:
控制器、连接至系统中性点的消弧线圈以及通过控制开关连接至系统中性点的接地电阻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断开所述控制开关,监测电网电容电流,并确定消弧线圈的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按照所述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将所述消弧线圈调节至过补偿状态,并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闭合所述控制开关。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故障选线及定位模块;
所述故障选线及定位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开关闭合之后,获取故障信息,并根据所述故障信息,判断发生故障的线路,所述故障信息包括线路零序电流。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接地变压器;
所述接地变压器用于提供所述系统中性点。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中的控制器,所述中性点接地方式投切装置还包括连接至系统中性点的消弧线圈以及通过控制开关连接至系统中性点的接地电阻器,所述方法包括:
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断开所述控制开关,监测电网电容电流,并确定消弧线圈的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
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按照所述可调电容器组的组合状态,将所述消弧线圈调节至过补偿状态,并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闭合所述控制开关。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控制开关闭合之后,故障选线及定位模块获取故障信息,并根据所述故障信息,判断发生故障的线路,所述故障信息包括线路零序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2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