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8140.0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6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酉春华;黄曲芳;郭英昊;娄崇;赵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H04W36/3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道 接入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信道接入过程失败的次数进行第一计数;当所述第一计数达到预设计数值时,确定无线链路失败RLF;或者,当所述第一计数达到所述预设计数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单元;且当所述第二定时单元期满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RLF。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数据业务量的不断增长,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仅使用授权频谱资源进行业务传输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量需求,因此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以及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等考虑在非授权频谱上进行业务传输。
在使用非授权频谱进行业务传输之前,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需要完成信道接入过程,信道接入过程也可以称为先听后说(listen Before Talk,LBT)过程,以下均统一称为信道接入过程。信道接入过程有两种实现方式:方式一,基于回退的信道接入过程,通信设备在一个竞争窗口中,随机选择一个数值A,当检测到至少A个空闲的时隙之后,才可以确定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可以占用信道,否则需要重新竞争信道。其中,空闲的时隙是指在一个时隙内,在信道内检测到的信号的能量低于预设门限。方式二,基于固定时长的信道接入过程,通信设备检测固定时长,如果在该固定时长内,在信道内检测到的信号的能量低于预设门限,则认为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可以占用信道,否则需要重新竞争信道。
目前,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如果信道接入过程失败,则可能继续执行信道接入过程直到完成信道接入过程。信道接入过程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如果终端设备一直执行信道接入过程,则不但不能完成信道接入过程,还会消耗大量资源,从而无法保证终端设备正常的业务传输。为此,终端设备在信道接入过程失败之后,如何降低对终端设备的业务传输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终端设备在信道接入过程失败之后,如何降低对终端设备的业务传输的影响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信道接入过程失败的次数进行第一计数;当所述第一计数达到预设计数值时,确定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或者,当所述第一计数达到所述预设计数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单元;且当所述第二定时单元期满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RLF。
通过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信道接入过程失败的次数,确定是否发生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确定RLF时,可以确定当前信道质量较差,从而可以不再进行信道接入过程,可以执行小区重选等流程,从而降低对终端设备的业务传输的影响。进一步的,当第一计数达到预设计数值时,通过启动第二定时单元,可以延缓确定RLF,避免由于较短时间内,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波动较大时,终端设备确定RLF与否过于频繁,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减少终端设备对RLF产生误报。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信道接入过程失败的次数进行第一计数,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确定连续K1次信道接入过程失败时,将第一计数单元加1,以进行所述第一计数;K1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初始值为0;或者,当所述终端设备确定连续K1次信道接入过程失败时,将第一计数单元减1,以进行所述第一计数;K1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初始值为N,N为大于0的整数。
通过上述方法,每连续K1次信道接入过程失败时,将第一计数单元加1或减1,可以避免过快的计数到预设计数值,避免终端设备确定RLF与否过于频繁,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减少终端设备对RLF产生误报。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连续K1次信道接入过程失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启动第一定时单元;在所述第一定时单元运行期间,当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信道接入过程失败时,保持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计数值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8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联型两性聚羧酸减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气门合金材料及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