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负极片、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45513.9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2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赖冠全;申红光;刘城;彭冲;李俊义;徐延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36;H01M4/38;H01M4/48;H01M4/58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东朗乾律师事务所 44291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180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复合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锂电池 | ||
一种多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负极片、锂电池,该多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步骤如下:以硅、二氧化硅、碳为原料制备多层前驱体,将硅材料与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一前驱体层混合物,将二氧化硅、碳材料和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二前驱体层混合物,将碳材料与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三前驱体层混合物;将第一、第二、第三前驱体层混合物按照硅层、二氧化硅/碳混合层、碳层的顺序模压成型后进行烧结处理,得到多层前驱体;将多层前驱体中的二氧化硅还原为单质硅,得到多层复合负极材料。本发明可以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生成更加致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同时抑制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效应,从而提高电池的首次效率、负极比容量及电池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复合负极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的普及,人们对动力电动车的续航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动力电池上使用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对改善电池的续航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类材料,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现阶段已量产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已经达到360mAh/g以上,基本达到石墨材料的上限,难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
近年来,具有高比容量的各种新型负极材料不断被开发出来。其中,硅材料由于具有高比容量、资源丰富,以及与碳材料电位相近等优点,成为了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硅材料在高程度脱/嵌锂下存在着严重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大于400%),会导致硅颗粒破裂粉化,造成负极材料结构坍塌、与导电网格脱离,内阻急剧增加,最终导致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衰减迅速,电池的循环性能变差。
为了改善硅材料存在的体积膨胀问题以及改善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公开号为CN10811023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碳硅复合材料,该碳硅复合材料使用二氧化硅和碳作为初始材料,将两种材料混合并烧结后得到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中的二氧化硅还原为单质硅,制得碳硅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将单质硅和碳材料复合在一起后,可以减缓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能量密度、增大了电池的比容量,但仍存在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比容量、高首效及长循环寿命的由硅、二氧化硅、碳组成的多层结构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负极材料的负极片和锂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多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硅材料、二氧化硅、碳材料为原料制备多层前驱体,将硅材料与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一前驱体层混合物,将二氧化硅、碳材料和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二前驱体层混合物,将碳材料与粘结剂混合后得到第三前驱体层混合物;
将所述第一前驱体层混合物、第二前驱体层混合物、第三前驱体层混合物按照硅层、二氧化硅/碳混合层、碳层的顺序模压成型;
将模压成型的混合物进行烧结处理,得到多层前驱体;
将多层前驱体中的二氧化硅还原为单质硅,得到多层复合负极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35%,二氧化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75%,碳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0%~94%。
进一步的,所述硅材料为纳米线硅,和/或所述碳材料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碳、软碳、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前驱体层混合物、第二前驱体层混合物、第三前驱体层混合物分别在5MPa~36MPa的压力下模压成片状,按照硅层、二氧化硅/碳混合层、碳层的顺序叠放压制成多层混合体。
进一步的,烧结处理的步骤为:将混合物在惰性气氛或者真空条件下,于600℃~1400℃的温度烧结1~3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55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