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轧制中对轧件补温的装置及补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2362.1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8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浩;赵富强;李玉贵;郝玺;穆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45/00 | 分类号: | B21B45/00;B21B38/00;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件 补温 红外测温仪 轧制 下夹送辊 下轧辊 轧辊 补温装置 脉冲电源 上夹送辊 正负极 金属塑性加工 电流回路 电源电压 监测数据 金属轧件 数据反馈 计算机 上轧辊 监测 脉宽 咬入 预设 接通 能耗 反馈 | ||
一种轧制中对轧件补温的装置及补温方法,属于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特征是补温装置是上、下轧辊前方位安装有上、下夹送辊,上夹送辊和上轧辊咬入轧件前上方位分别安装第一、第二红外测温仪,脉冲电源正负极分别与下夹送辊和下轧辊连接;补温方法步骤如下:1.金属轧件输送到上夹送辊前方位时,通过第一红外测温仪对轧件进行监测,将监测数据反馈给计算机;2.轧件接触到轧辊后,脉冲电源正负极分别与下夹送辊和下轧辊及轧件间形成的电流回路接通,轧件温度升高,计算调节电源电压、脉宽、频率,使轧件在轧前达到轧制预设温度;3.通过轧辊前第二红外测温仪监测轧件温度,并将数据反馈给计算机。优点是该补温装置结构简单,能耗小,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塑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轧制中对轧件补温的装置及补温方法。
技术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各类资源的消耗也不断增大,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回顾过去几十年轧钢技术巨大的发展可以充分证明,通过不断完善和精确控制热轧加热条件、轧制条件和冷却条件,可以优化生产流程,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轧件加热是板材生产的第一道关键工序,轧件加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轧制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终轧温度是轧制过程中影响产品和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影响终轧温度的因素有待温时间、出炉温度、室温、材料进给速度等。
轧件在轧制过程中,由加热炉出料到进入上下轧辊前的时间内,由于轧件表面空气对流和热辐射会造成热量散失和温度下降,这一状况会影响终轧温度,最终影响产品尺寸精度以及产品组织性能,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轧制中对轧件补温的装置及补温方法,可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在于补温装置是在上、下轧辊前方位安装有上、下夹送辊,在上夹送辊和上轧辊咬入轧件前的上方位分别安装第一、第二红外测温仪,脉冲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下夹送辊和下轧辊连接;
该补温方法实施步骤如下:
1.将出炉的金属轧件输送到上夹送辊前方位时,通过第一红外测温仪对轧件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反馈给计算机中心;
2.当轧件接触到上、下轧辊后,脉冲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下夹送辊和下轧辊及轧件间形成的电流回路相接通,轧件温度快速升高,通过计算机中心计算调节脉冲电源的电压、脉宽、频率,对轧件进行补温,使轧件在轧制前达到轧制预设温度;
3.通过轧辊前的第二红外测温仪监测轧件终轧温度,并将监测数据反馈给计算机中心。
本发明优点及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补温装置结构简单、灵活,输出准确、稳定,温度可调节范围宽,适合于不同加热面积及调温的要求,设备能耗小、热效率高、成本低;
补温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可靠、节约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补温装置示意图;
图中:1、4—第一、第二红外测温仪,3、3’—上、下夹送辊,5、5’—上、下轧辊,
2—轧件,6—脉冲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科技大学,未经太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2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