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截留率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1102.2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7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琼琼;刘丹;李慧;张彦;徐威杰;陈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1D5/16;C01D3/04;C01D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梁永昌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水 废水 硫酸钠 氯化钠 预处理 高盐废水 截留率 电导率 反渗透组件 活性炭吸附 硫酸钠固体 氯化钠固体 资源化利用 成分分析 淡水出口 分离技术 含盐废水 结晶步骤 实验过程 酸碱调节 有机物质 运行稳定 资源回收 淡水箱 二价盐 含盐量 纳滤膜 一价盐 有机物 有效地 原水箱 膜法 纳滤 返回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截留率的处理方法,通过前期对含盐废水的成分分析并进行预处理,最终确定的步骤是酸碱调节和活性炭吸附,废水经预处理后进入纳滤、反渗透组件,得到浓水和淡水,浓水返回到原水箱继续循环,淡水流入淡水箱,实验过程中记录压力、浓水流速、淡水流速、淡水电导率和废水温度,浓水和淡水出口溶液的含盐量,利用纳滤膜特性将二价盐和有机物从一价盐中分离出来,除去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质,然后进行蒸发浓缩和结晶步骤,分别得到杂质较少的氯化钠固体和硫酸钠固体;本发明充分有效地运用膜法分离技术,具有流程合理,可资源回收,经济高效,运行稳定,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截留率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全球水问题、开辟新水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淡水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在滨海工业带的一些企业,会产生大量的含氯化钠与硫酸钠的高盐废水。目前,虽然很多企业积极配备装置处理高盐废水,但基本上都是直接蒸发结晶得到杂盐,不但不能实现资源化利用,反而会被视为固体废弃物,甚至是危险废弃物,需要进一步的处置。
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时代背景下,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及资源化处理是高盐废水治理的必然趋势。
专利号ZL200610114043提出了一种从Na2SO4-NaCl-H2O体系中生产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循环蒸发结晶的盐硝联产工艺,但该工艺存在循环量大、能耗高、控制难,特别是对工业废水处理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专利号ZL201110461060.X公布了一种基于纳滤膜的组合工艺处理含硫酸钠与氯化钠的污水,但其原水需要加水稀释,且对于氯化钠含量高于硫酸钠含量,或者两种盐含量相当的高盐废水,使用其公布的方法得到的氯化钠与硫酸钠产品的纯度及产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不能对高含盐废水的无机盐分质达到高回收率和高纯度的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稳定、自动化的控制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截留率的处理方法,通过该方法可解决高盐难降解废水中硫酸钠与氯化钠杂盐在同一设备中分质结晶困难、无机盐产品纯度低等问题,从而实现资源化利用及废水趋零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截留率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含有高浓度氯化钠与硫酸钠的高盐废水导入混合水箱中,在混合水箱的出口端设置预处理系统,并由预处理系统对高盐废水进行有机物与油质的去除;
步骤2:将经过预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导入纳滤系统内进行无机盐的分质,并将纳滤后的截留液导入硫酸盐水箱继续处理,纳滤后的透过液导入反渗透系统中进行处理;
步骤3:将经过反渗透系统处理后的截留液返回氯化钠水箱继续处理,反渗透的透过液导入混合水箱中;
步骤4:将纳滤的截留液与反渗透的截留液通过热法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钠与氯化钠结晶盐,硫酸钠与氯化钠的结晶母液返回混合水箱中继续参与循环处理;
步骤5:在纳滤系统和反渗透系统中设置废水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组件。
更进一步地,步骤1中高盐废水的盐浓度为50-60g/L。
更进一步地,步骤1中预处理系统包括滤筒和高压泵,滤筒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混合水箱的出口端连通,并在管道上安装有球阀;所述滤筒的出口端与高压泵连接,高压泵的另一端连接纳滤系统。
更进一步地,所述滤筒内添加有酸碱调节剂和活性炭,活性炭的投加量为0-25g/L,pH调节范围为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1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