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硫酸盐活化结合紫外光诱导降解有机废气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5768.2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4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强;王治;吴忠标;叶昊灵;刘逸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78;B01D53/74;B01D53/44;B01D53/76;B01D5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硫酸盐 有机废气 超声雾化 降解 紫外光诱导 废气 紫外光活化 反应器筒 自由基 活化 体内 工业有机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 硫酸根自由基 紫外光照射 充分接触 干燥模块 高效处理 过滤吸附 净化处理 氧化陶瓷 颗粒物 气凝胶 喷入 雾化 吸附 液滴 过滤 尾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硫酸盐活化结合紫外光诱导降解有机废气的方法及装置,工艺包括:待处理有机废气进入反应器筒体内,首先经过滤干燥模块将废气中的颗粒物及水分充分过滤并干燥;随后进入超声雾化模块,过硫酸盐经超声雾化后喷入反应器筒体内,超声雾化形成硫酸根自由基对有机废气进行初步降解;雾化后的过硫酸盐液滴与初步降解后的废气一起进入紫外光活化模块,紫外光照射下进一步强化产生自由基,同时废气与紫外光活化模块内的泡沫氧化陶瓷充分接触;最后经过过滤吸附模块对尾气中的气凝胶进行吸附。本发明采用超声雾化过硫酸盐结合紫外光诱导产生自由基对工业有机废气进行净化处理,能够高效处理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有机废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废气净化技术,具体是指采用超声雾化过硫酸盐结合紫外光诱导产生自由基对工业有机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其中,空气污染作为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污染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种类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卤素化合物。对于有机化合物还尚处于初步控制阶段。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VOCs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目前,这类污染物已经从化工业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国,多个地区近年来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使得PM2.5成为了当前大气污染的热点话题。但是以往对于PM2.5的防治,大都集中于粉尘及颗粒物的排放,忽视了VOCs的排放问题。雾霾的实质是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有机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地区一般占PM2.5和PM10质量的20-60%。其中,VOCs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驱物。VOCs的大量排放,是产生PM 2.5的潜在因素,并且更加重了雾霾的危害性。然而由于相关排放标准缺乏,控制技术不成熟,VOCs成为制约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短板。
但目前来看,市面上所使用的有机废气处理工艺多为单一的紫外光解工艺,在利用紫外光光解含VOC的有机废气过程中,存在降解不彻底、尾气臭氧浓度较高易形成二次污染物的问题,且难以应对成分相对复杂的工业有机废气,不能满足当下日益严格的大气环境标准及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采用超声雾化过硫酸盐结合紫外光诱导产生自由基对工业有机废气进行净化处理方法,其能够高效处理特征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有机废气。
一种过硫酸盐活化结合紫外光诱导降解有机废气的方法,包括:
待处理有机废气由进气口进入反应器筒体内,首先经过滤干燥模块将废气中的颗粒物及水分充分过滤并干燥;
随后进入超声雾化模块,超声雾化器将过硫酸盐经超声雾化后喷入反应器筒体内,超声雾化形成硫酸根自由基对有机废气进行初步降解;
雾化后的过硫酸盐液滴与初步降解后的废气一起进入紫外光活化模块,紫外光照射下进一步强化产生自由基,同时废气与紫外光活化模块内的泡沫氧化陶瓷充分接触,VOCs气体分子在泡沫氧化铝陶瓷表面与活化的硫酸根自由基和氧自由基充分作用,最终生成CO2和H2O;
最后经过过滤吸附模块对尾气中的气凝胶进行吸附。
优选地,所述过硫酸盐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57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