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聊天工具中圈子的内部信息分类及显示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273147.0 申请日: 2019-04-04
公开(公告)号: CN110048934B 公开(公告)日: 2022-05-27
发明(设计)人: 洪宇晨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小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4L51/04 分类号: H04L51/04;H04L51/52;H04L12/18;H04L51/212
代理公司: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代理人: 赵红霞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聊天工具 圈子 内部 信息 分类 显示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聊天工具中圈子的内部信息分类及显示的方法,其将消息基于该聊天工具的多场景进行分类,用户之间的同分类名的通讯场景与用户之间的共同分类相对应,每个通讯场景之间互相独立。本发明的优点:使得通讯录联系人根据共同的场景自动分类,一个用户与另一个用户间有多少个共同的分类就会有多少个同分类名的通讯场景,用户还可以分别为自己在不同的场景设置身份,发起一对一会话时,聊天场景中显示该联系人设置的场景身份;在群会话室中,通讯录联系人显示该联系人身份,非通讯录联系人显示该联系人在该群会话室场景中的身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聊天工具中圈子的内部信息分类及显示的方法,属于社交网络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社交场景也越来越丰富,这带来了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浅社交的同时也出现了深度社交浅层化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下,无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是用“好友和非好友”来区分还是用“群”来区分的效率都变得低效。现代社交关系中有以下三大痛点。

痛点1:用户社交压力大,社交需求被抑制:

按照亲密程度和联系频次可以简单分为核心熟人圈(强关系),包括父母兄妹、爱人、较好的同事和同学;一般关系圈(中关系),包括有过几次合作的同事、客户,联系不多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认识然后有2-3次接触的普通朋友;外围关系圈(弱关系),包括哪些仅仅有些印象的人,交换过名片的人,很久不联系没什么来往的同学。这个圈层划分是以我为中心的。现实中的强、中、弱关系,在主流社交应用基于“好友/非好友”的平面关系结构中,都以“好友”的关系来定义,终究带来了关系链泛化。“泛熟人化”所产生的社交压力让用户间的互动、分享减少,删除好友也有压力,社交需求被抑制。用户迫切需要一个更纯粹的熟人环境,来与熟人互动。

痛点2:社交圈层化:

除了工作、同学的组织关系外,关系还会基于兴趣爱好建立,如艺术、跑步、打游戏、郊游、做运动、动漫、宠物、斗地主等。同时新生代年轻人的文化内核产生了变化,年轻人的审美和表面上的主流在不断分化,如嘻哈、电音、动漫、偶像文化的流行,将圈层越来越多元化,圈层边界越来越明显。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建立关系,以获得认同感、存在感和社交地位。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人们可以只关注讨论自己喜欢的内容信息,不用去担心外界的眼光,不用考虑交流的“代沟”,只是做真实的自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用不同的兴趣爱好将人们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亚文化小团体,并且彼此隔阂、彼此疏离,这才是人生于世最舒适的状态。同事、同学、家庭的组织关系亦如此,也应该有“圈层化”。

痛点3:“浅社交”让社交质量越来越差:

与农村依然坚持“串门”的传统交往不同,“浅社交”在城市悄然流行,社会学家甚至还没来得及给出一个官方定义。它最吸引人之处是将陌生人聚合在一起,以兴趣划分圈子,交往成本低、对私人空间干扰小。浅尝辄止,彼此尚可保持安全距离。通讯手段正在改变传统交往形式,加之中国各地人员流动空前剧烈,很多人通过“浅社交”建立朋友圈,积攒人脉。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指出,“浅社交”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人际交往方式,它很容易让陌生人因为新奇以及共同兴趣带来的交往产生愉悦,但也很容易因为没有共同持续的生活圈子而使交往趋于浅显,以致于即时通讯应用上的好友人数越来越多,能够说话的人却越来越少。“浅社交”让人们社交质量越来越差,深度社交的效率在降低。深度社交是要回归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开展互动活动。但在线上,因为中国本身含蓄内涵的社交文化,无论是熟人,还是泛熟人、陌生人,“破冰难”的社交困扰,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虽然已经有一些“社交游戏化”、“场景化”的产品,但如果要转化为深度社交,还是带有“刻意”、“矫情”的味道。对于平时想接近却有无法亲近之人,表达、沟通、深度联络或者窥私欲望的宣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小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小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31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