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接入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0520.7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3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孙锴;黄威;李舸帆;李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8/08 | 分类号: | H04W28/08;H04W40/22;H04W48/06;H04W48/20;H04W40/12;H04W40/16;H04W8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马敬;李欣 |
地址: | 010021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基站 接入用户 目标微基站 目标中继 中继用户 标识下发 接入请求 空闲信道 满载状态 目标信道 通信连接 用户建立 中继链路 负载率 可传输 网络 发送 均衡 通信 应用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接入方法及装置,应用于满载状态的第一微基站,方法包括:当接收到待接入用户发送的接入请求后,判断在待接入用户的通信范围内,是否存在位于第二微基站的候选中继用户,若存在,则基于待接入用户与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距离,以及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负载率,从第二微基站中确定目标微基站;基于中继链路的最大可传输速率,从候选中继用户中确定目标中继用户以及对应的目标信道;将目标中继用户的标识下发至待接入用户,以使待接入用户与目标中继用户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目标微基站的空闲信道接入目标微基站。从而能够均衡负载,实现提高可接入微基站的用户数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接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用户使用智能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接入核心网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校区、密集办公区或大型商业区等区域,密集的用户接入使得基站经常处于满载工作状态,导致后续接入的用户很难得到实时服务。
经研究发现,针对包含微基站的超密集网络,用户波动往往很大,一些微基站可能严重拥塞而相邻微基站具有较轻的负载。因此,负载均衡技术被认为是缓解微基站中流量波动的有效方法。
针对超密集网络,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为小区拓展技术。基本思想是在用户选择小区阶段,为微基站分配一个偏置因子,使其覆盖范围增大,进而平衡不同微基站之间的负载。
然而,小区拓展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拥塞,但是不能灵活响应多个小区之间的实时业务需求,即当用户激增时,能够允许接入的用户数目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接入方法及装置,以实现提高可接入微基站的用户数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待接入用户发送的接入请求后,判断在所述待接入用户的通信范围内,是否存在位于第二微基站的候选中继用户,所述第二微基站与所述第一微基站相邻,且所述第二微基站为非满载状态;
若存在,则基于所述待接入用户与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距离,以及所述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负载率,从所述第二微基站中确定目标微基站;
基于中继链路的最大可传输速率,从所述候选中继用户中确定目标中继用户以及对应的目标信道;所述中继链路包括从所述待接入用户到所述候选中继用户的链路,和从所述候选中继用户到所述目标微基站的链路;所述目标信道为所述待接入用户到所述目标中继用户所占用的信道;
将所述目标中继用户的标识下发至所述待接入用户,以使所述待接入用户与所述目标中继用户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目标微基站的空闲信道接入所述目标微基站。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待接入用户的通信范围内,不存在位于所述第二微基站的候选中继用户,则从所述第一微基站中确定待中继用户,所述待中继用户的信干噪比低于预设阈值;
释放所述待中继用户到所述第一微基站之间占用的信道,并将释放的信道分配给所述待接入用户,以使所述待接入用户使用所述释放的信道接入所述第一微基站;
将所述待中继用户作为待接入用户,返回执行基于所述待接入用户与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距离,以及所述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负载率,从所述第二微基站中确定目标微基站的步骤。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待接入用户与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距离,以及所述各个第二微基站的负载率,从所述第二微基站中确定目标微基站的步骤,包括:
基于如下公式确定目标微基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大学,未经内蒙古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05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