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2947.2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5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国;吴劲;段志奎;郝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6K19/073;G06K9/00;G06F21/6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专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3 | 代理人: | 谭昉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传感器 身份识别 充电IC 指纹 充电电池 芯片 安全传输机制 电源管理模块 片上操作系统 身份认证模块 指纹识别技术 连接线 电性连接 电源按键 高安全性 算法模块 续航能力 一卡多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主要包括IC卡芯片、MCU微控制器、指纹传感器、充电电池、充电IC芯片;所述MCU微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IC卡芯片、MCU微控制器、指纹传感器、充电IC芯片;所述充电电池连接充电IC芯片;所述MCU微控制器与IC卡芯片的连接线上设有LED和电源按键;所述MCU微控制器的软件包括:指纹传感器算法模块、安全传输机制模块、电源管理模块、COS片上操作系统、eID身份认证模块。本发明的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高安全性,续航能力强,具有高精度指纹识别技术,且一卡多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C卡,具体涉及一种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
背景技术
传统的eID指纹加载是需要后台写入IC卡芯片中,IC卡不带指纹功能,一旦卡片被盗,仍然有被破解的可能,本发明的指纹卡基于IC卡和指纹传感器,卡片与指纹传感在FPC上互连成为一体,最终以卡片的形态出现,并携带指纹触摸功能,只有经过指纹认证后,才能开启IC卡,并与IC卡读写器通信,该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无应用先例,国内类似的案例是基于密码按键式的IC卡,仍然不具备更高等级的安全。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实体社会各个领域,其规模和活跃度丝毫不亚于实体社会,网络社会出现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小到对个人隐私和财富的侵犯,中到对传统行业、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大到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由于我国网络身份管理不成体系,缺乏权威的网络身份识别技术及相应的基础设施,现有的识别技术仍然需要借助于实体社会身份识别下的第二代身份证,这有可能导致网络信任体系异常脆弱和混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解决网络身份认证难题,引入eID身份识别技术,结合以指纹为代表的生物特征、以PKI为核心的数字认证、以IC卡芯片为载体,形成支持eID下载的指纹卡,作为身份认证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持eID身份识别的指纹IC卡,主要包括IC卡芯片、MCU微控制器、指纹传感器、充电电池、充电IC芯片;所述MCU微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IC卡芯片、MCU微控制器、指纹传感器、充电IC芯片;所述充电电池连接充电IC芯片;所述MCU微控制器与IC卡芯片的连接线上设有LED和电源按键;
所述MCU微控制器的软件包括:
指纹传感器算法模块,用以指纹传感器算法处理;
安全传输机制模块,用以为指纹传感器与IC卡提供安全加密机制,防止信号传输被破解;
电源管理模块,对充电电池充电进行管理;
COS片上操作系统,用以COS片上的传输管理、安全体系、命令处理和文件管理;
eID身份认证模块,用以根据需要采集和更改IC卡内储存的指纹及eID信息,实现高安全生物特征网络身份认证。
进一步地,所述指纹传感器算法模块采用第四代主动垂直射频式技术,利用半导体感面积型测接收器,接收微小的人体手指发出的指纹影像信号,侦测手指3D影像,以辨识表面指纹的脊和谷的深度3D图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全传输机制模块采用三重相互认证机制,为指纹传感器与IC卡提供安全加密机制,防止信号传输被破解,所有的数据传输加密算法能选用RSA/DES算法;为了验证指纹传感器和IC卡的合法性,指纹传感器首先发起查询口令,IC卡将产生随机数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并传递给指纹传感器,指纹传感器经过运算后产生认证报文并发回给IC卡,IC卡经过运算后也发回一个认证报文给A,指纹传感器和IC卡的内部分别对认证报文检查对方的合法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管理模块采用接触式充电方式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当指纹IC卡插入时,外部的电源开始给卡内的芯片供电,同时给充电电池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29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