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带宽部分的终端节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3604.1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7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拓;胡丽洁;王飞;王启星;刘光毅;李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232 | 分类号: | H04W72/232;H04W72/045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带宽 部分 终端 节能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带宽部分的终端节能方法及设备,本发明实现一个BWP具有至少两个配置状态或配置索引,并通过第一信息域,将至少两个配置状态或配置索引中的一个配置给终端,这样终端可以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域,确定激活BWP的配置状态或配置索引,实现了激活BWP的配置参数的快速切换,从而可以通过BWP不同状态之间的快速切换实现终端的快速节能。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目前已经支持的基于DCI的BWP切换框架,对现有架构影响较小,不需要额外增加其他信令,具有实现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带宽部分(BWP,bandwithpart)的终端节能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5G新空口(NR)系统需要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性低延迟通信(uRLLC)部署方案。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确定了5G的八个关键功能,即用户体验数据速率达到100Mbps,延迟为1毫秒,连接密度可以支持每平方公里100万个设备等。Release 15版本的5G新无线(NR)标准主要关注eMBB和uRLLC部署方案。为了给窄带物联网(NB-IoT)更多的市场空间和生命周期,5G没有针对mMTC部署方案的特殊设计。因此,现有的5G标准设计在提供大规模连接服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为了降低终端功耗,在5G标准中引入了带宽部分(BWP,Bandwidth Part)机制,允许终端配置为工作在小于系统带宽的子集上。在系统信息块1中定义初始上行链路BWP和初始下行链路BWP,其中初始上行(UL)BWP用于终端发起随机接入,并且初始下行(DL)BWP用于终端接收寻呼消息和其他系统信息。
目前NR支持为一个UE配置多个BWP,高层信令为终端配置一组下行BWP和一组上行BWP。网络侧可以为终端配置的BWP的数量,是由终端上报的能力决定的,例如,对于低能力终端,支持每个载波上最多配置2个下行BWP和2个上行BWP,对于高能力终端,支持每个载波上最多配置4个下行BWP和4个上行BWP。在NR中支持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以及定时器的BWP之间的切换。
在R16版本的终端节能研究中,可以从时域、天线域、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检测等方面进行终端节能。比如在时域方面,可以通过放松终端的物理信道处理时间线进行节能,比如当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DCI到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偏移值k0为0,也即是同时隙调度时,终端必须在每一个时隙都将部分PDSCH符号缓存下来,但是如果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DCI到PDSCH时隙偏移值k0大于0,也即是跨时隙调度时,终端可以先进行PDCCH检测,如果判断有该终端的调度,才开始缓存PDSCH,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PDSCH缓存,可以进行节能。在天线域方面,如果网络侧可以指示终端使用的多入多出(MIMO)层数或者天线数,终端就可以使用较少的MIMO层数或者天线数进行数据的接收或者发送可以实现终端节能。在PDCCH检测方面,如果基站可以指示终端搜索空间检测周期的动态变化,则可以减少终端检测PDCCH的机会来实现节能。
目前,这些与终端能耗相关的部分参数在每个下行BWP或者上行BWP中会被配置,比如PDSCH的时域资源分配表格(其中包括了DCI到PDSCH时隙偏移值k0的配置),PUSCH的时域资源分配表格(其中包括了DCI到PUSCH时隙偏移值k2的配置),搜索空间的检测周期等,但是在一个BWP中只会有一种配置参数。同时上述有关终端能耗的参数,比如使用的天线数,目前是没有配置信令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带宽部分的终端节能方法及设备,能够通过BWP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快速实现终端节能参数的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带宽部分的终端节能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3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