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珊瑚苗的移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6925.9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7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5720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珊瑚 移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珊瑚苗的移植方法。该移植方法将珊瑚苗固定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表面,先置于海水中培养,然后移入有珊瑚礁分布的海底。本发明提供的移植方法避免了潜水等高危作业,同时大大提高了移植效率和成活率,为恢复自然海域生态系统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珊瑚苗的移植方法。
背景技术
珊瑚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等。大多数健康的珊瑚虫内皮层细胞中有一种珊瑚藻(虫黄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珊瑚虫代谢所产生的废物转变成有用的物质,再供给珊瑚虫利用。珊瑚虫和珊瑚藻共生,一个提供庇护所,一个提供营养源,通过珊瑚礁这个骨架,构筑海洋生物完美的家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及人类对珊瑚礁区的影响加剧,部分近海海域水质日趋恶化,我国近海海域的珊瑚退化的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自然海域生态系统稳态,通过人工移植珊瑚苗是修复珊瑚礁的生态,恢复自然海域生态系统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珊瑚苗的移植,传统方法是通过人潜水或利用水下装备辅助进行人工移植。这种方法需要潜水等高危作业,危险性大,而且珊瑚苗的移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植成活率高、安全性好的珊瑚苗的移植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珊瑚苗的移植方法,将珊瑚苗固定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表面,先置于海水中培养,然后移入有珊瑚礁分布的海底。
本发明利用附着性双壳贝类在附着前自由移动寻找坚固附着基,附着后不在移动进行生长的原理。将珊瑚苗固定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表面,然后将珊瑚苗随同双壳贝类一同散播在海底,进行珊瑚苗的移植,避免了潜水等高危作业,同时大大提高了移植效率和成活率,为修复珊瑚礁生态,恢复自然海域生态系统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本发明提供的移植方法中,所述双壳贝类为附着性双壳贝类,这些双壳贝类用足丝附着在海底。具体包括珍珠贝、贻贝、牡蛎和砗磲。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珍珠贝包括企鹅珍珠贝、黑蝶贝和合浦珍珠贝等等。
珍珠贝作为一种附着性的双壳类在海底的自然附着,具有隆起的一侧是朝上,扁平的一侧与足丝一道朝下,珍珠贝一般固着生长在海底坚硬的基底上,在附着之前,它会自由爬行,遇到合适的基底,就会分泌足丝固着在基底上。这些基底有的是海底的珊瑚礁,硬实的海床,也有的是火山岩、玄武岩、沉船、金属、木头等。
本发明提供的移植方法中,选择壳体长2~15cm的双壳贝类,截面直径为1~20mm的珊瑚苗进行移植。
其中,珊瑚苗的重量不影响双壳贝类贝壳的自然张合。
本发明研究发现,双壳贝类壳体长和珊瑚苗的截面直径与珊瑚苗的移栽成活率密切相关。本发明选择壳体长2~15cm的双壳贝类,截面直径为1~20mm的珊瑚苗进行移植,经统计珊瑚苗的移植成活率达90%以上。
本发明提供的移植方法将珊瑚苗固定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表面。其中,固定位置优选为贝壳表面的隆起部位。双壳贝类与珊瑚苗的固定面为圆形、近圆形或多边形,所述固定面的直径为1~40mm。
本发明采用固定粘合剂将珊瑚苗固定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表面,待固定粘合剂初步固化后置于海水中培养,待固定粘合剂完全固化后再移入有珊瑚礁分布的海底。
其中,固定粘合剂的种类包括无机类粘合剂和有机类粘合剂。具体的,无机类粘合剂为快干水泥或生石灰;有机类粘合剂为环氧树脂、玻璃胶、502胶水。其中,玻璃胶由硅酸钠、醋酸以及有机性的硅酮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未经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69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乌贼苗种增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快速形成珊瑚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