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6530.0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9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凯德菲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3/04 | 分类号: | F28B3/04;F28B9/06;F28C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桂玲;孙福春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铁厂 消除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装置和方法,处理钢铁厂排放的乏汽,喷淋凝气塔通过冷却水对输入的乏汽冷凝降温,喷淋凝气塔的出气口连接去饱和混合塔,去饱和混合塔设有第一换热管束,冷却水在第一换热管束中与来自进风窗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环境空气和乏汽在去饱和混合塔中混合后排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乏汽冷却水加热部分环境空气后与未被凝结的饱和不凝气体混合,使其被稀释并升温形成不饱和不凝气体;乏汽与10倍以上质量的环境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气体湿度低,可有效消除白羽,并节省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排放除雾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钢铁行业,炼铁高炉冲渣水排汽、烧结排汽湿法脱硫烟气、连铸二冷蒸汽、冷却塔等场合会产生高湿热气体,在排放时会产生大量的白雾,被称为“白羽”。尤其在高炉冲渣水排汽、烧结排汽湿法脱硫烟气、连铸二冷蒸汽等处的白羽,温度高、含湿量大、气体中还有腐蚀性物质,对环境影响较严重,是导致雾霾的原因之一。目前消除白羽的常用措施是,脱湿、加热。脱湿过程是利用冷媒对乏汽进行冷凝,冷凝方式有直接冷凝和间接冷凝两种方式。加热是利用废热对冷凝后的饱和气体进行再加热,使排气处于不饱和状态。目前消除白羽的常用措施的缺点是:要耗费加热热源,排气出口湿度偏大,白羽消除不彻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装置和方法的技术方案,节省消除白羽的热能消耗,提高白羽消除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装置,处理钢铁厂排放的乏汽,包括喷淋凝气塔和去饱和混合塔;所述喷淋凝气塔通过冷却水对输入的乏汽冷凝降温,所述喷淋凝气塔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去饱和混合塔,所述去饱和混合塔设有第一换热管束、排风机和进风窗,所述第一换热管束是与来自进风窗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管束,所述排风机排出所述去饱和混合塔中乏汽和环境空气的混合气体。
更进一步,为了进入环境空气,本实现乏汽与环境空气的混合,所述去饱和混合塔的顶部设有所述排风机,所述进风窗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下方,所述去饱和混合塔设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上方。
更进一步,为了提高乏汽与环境空气的混合效果,所述去饱和混合塔内设有混气填料,所述第一管道设有流量调节阀门。
更进一步,为了实现冷却水的冷却循环,所述喷淋凝气塔的冷却水输出接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输入接口,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输出接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所述喷淋凝气塔的冷却水输入接口。
更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管束的使用寿命,所述白羽消除装置设有二次换热器,所述二次换热器包括流过所述冷却水的第二换热管束,所述二次换热器中设有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束进行热交换的二次换热水;所述喷淋凝气塔的冷却水输出接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束的输入接口,所述第二换热管束的输出接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所述喷淋凝气塔的冷却水输入接口,所述二次换热器的二次换热水输出接口通过第四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输入接口,所述第一换热管束的输出接口通过第五管道连接所述二次换热器的二次换热水输入接口。
更进一步,为了提高二次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所述二次换热器设有二次换热喷头和布水盘,所述布水盘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束的上方,所述二次换热喷头设置在所述布水盘的上方。
一种钢铁厂白羽消除方法,处理钢铁厂排放的乏汽,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a. 将所述乏汽采用冷却水进行冷凝降温;
b. 采用步骤a中温度升高的冷却水的热量加热环境空气;
c. 将步骤b中被加热的所述环境空气与步骤a中被冷凝降温的所述乏汽混合后输出。
更进一步,一种加热环境空气的过程是,步骤b中,步骤a中温度升高的冷却水直接加热所述环境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凯德菲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凯德菲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65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