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堆积密实度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25405.8 | 申请日: | 2019-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8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如燕;郭鹏;李根;王伟芳;张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9/00 | 分类号: | G01N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骨料 固定板 物料盒 密实度 振动台 堆积 测量振动 控制柜 密度测量装置 固定板安装 抗压缩性能 再生混凝土 刻度标尺 控制面板 快速测量 振动台面 振动条件 出料口 粒径 量杯 配比 侧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堆积密实度的装置及方法,属于密度测量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量杯、振动台、固定板、物料盒和控制柜,所述固定板安装在振动台面上方,所述固定板与振动台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物料盒安装在固定板上,所述物料盒与固定板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物料盒一侧设有出料口,另一侧设有刻度标尺,所述控制柜安装在振动台侧面,所述控制柜上设有控制面板。本发明可以快速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的堆积密实度,由此来反映再生骨料的不同粒径配比下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缩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度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堆积密实度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骨料技术是发展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正日益引起混凝土研究者们的关注,并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大批废旧混凝土建(构)筑物被拆除,产生了巨大数量的废旧混凝土,同时在新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导致大量的废弃混凝土。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巨大,约35亿吨/年,其中拆建垃圾15亿吨,工程弃土20亿吨,但资源化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70%-98%。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建筑垃圾产生量显著增加,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等处理方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工程用混凝土粗骨料的开采量也非常巨大,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从环境保护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十分有必要对这些废弃混凝土加以高效回收利用。将废弃混凝土加以破碎、加工、分级成再生骨料,用来部分代替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新的混凝土,就称为再生混凝土。因其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所以符合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同配合比下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压缩性能较普通混凝土有所降低,一般5%-24%。
再生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经验或者繁杂的实验来确定再生骨料的各粒径配比,然而传统经验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是按照天然骨料的性能长期使用下的一个模糊的比例,天然骨料的各项性能优于再生骨料,等同对待会造成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差和模糊性较大。并且各地建筑垃圾性能不同,导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有堆积密度测量的局限性在于,在实际生产再生骨料时,需要给物料一定的振动条件使物料更加密实,用堆积密度测量,则不会得到精确的物料堆积密实度,数据不准确,而且单一因素实验繁复,造成研究再生混凝土经济和时间成本较高。为了实现再生骨料的有效利用,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缩性能,有必要研究一种快速准确的测量再生骨料的堆砌密实度的装置,用来反映再生骨料的不同粒径配比下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堆积密实度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量振动条件下再生骨料堆积密实度的装置,包括振动台3、固定板7、物料盒5和控制柜1,所述控制柜1和振动台3之间电性相连,所述控制柜1上设有控制面板2,所述固定板7固定在振动台3的正上方,所述物料盒5固定在固定板7上,物料盒5为透明箱体,其上方为敞口,物料盒5一侧设有出料口6,另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竖直方向的刻度标尺4。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7和物料盒5采用相同材质制备,两者之间通过胶粘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7和振动台3之间为螺栓连接,两者之间设有防震胶垫。
优选的,所述控制柜1和振动台3底座设有防漏电装置。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6设置为可开合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54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