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式层积结构体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3310.2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8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林彦至;潘隆智;陈彦成;杨钧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闳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26 | 分类号: | B32B3/26;B32B27/40;B32B27/36;B32B9/00;B32B9/04;B32B25/00;B32B25/20;B32B25/08;B32B27/08;B32B27/06;B32B27/32;B32B27/0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罗英;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积结构体 物件 硅胶 复合式 软质层 透光层 装饰层 最外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式层积结构体,层积结构体包含:一硅胶物件;一弹性抗张层,其接着于该硅胶物件上;一软质层,其为透光层并接着于该弹性抗张层上,并作为最外层;以及一装饰层,其介于该软质层与该硅胶物件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式层积结构体,尤其涉及结合一层软质触感与质感层、一层装饰层、以及一层抗拉伸弹性层到一件硅胶物件上的层积结构体。
背景技术
随着行动装置、穿戴式装置、3C产品等的蓬勃发展,加上现今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美感与质感的高度追求,使得这些产品除功能一定要强大齐全,外观构造也必须美观独特,这样的条件造就表面加饰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工艺技术,不仅仅因为其可改变产品外观,在相关技术的进步之下,通过表面加饰技术在产品表面所形成的外层结构,也能为产品带来更多特殊功能与附加价值。
现有技术当中,最常被用来作为产品外层结构、或者外装饰层的材料,当属硅橡胶(silicone rubber)、与热塑性聚氨酯(TPU)两种,硅橡胶常简称为硅胶,本身具有微吸附性、热稳定性、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高、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具有高度弹性、柔软度佳、延展性、透光性、不易产生黄变等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制作为产品的外层结构,TPU则是因为非常耐磨与抗刮、具有抗拉伸、透明、质轻,且表面具有轻微滞黏度,容易自然滞黏在待保护表面暨其外围面部位上等特性,因此广泛使用作为产品的外层保护膜。
但无论硅胶或者TPU仍各自有其缺点,举例来说,硅胶的问题在于其抗张强度和抗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差,容易发生受热变形和撕裂等现象,影响使用寿命,而且硅胶不易着色,易造成产品外观单调乏味等缺点,而TPU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触感不够柔软,且TPU的材质相当容易产生黄变(yellowing)等缺点。
具体以表带为例说明,目前市面上的新型表带,几乎注重在弹性、韧性及舒适性等面向上的表现,因此材质多以TPU及硅胶为主,但是无论TPU或是硅胶材质,都有其缺点,不能完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一般常用TPU容易黄化、水解及断裂,而且表面触感太塑胶感,不够细致,硅胶则具有抗张强度和抗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差及不易着色,未做防污处理的硅胶表面易吸附灰尘等缺点。
因此本案发明人曾经运用一次性一体成型制程,将硅胶与TPU结合制作为复合式薄膜,并公开在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505400号“复合式薄膜”中,虽然这样的复合式薄膜吸收两种材料的优点,并消除各自单独使用时的缺点,但样的复合式薄膜仍有可供改进之处,且也不仅限于作为薄膜使用。
职是之故,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申请人经过悉心试验与研究,并一本锲而不舍的精神,终构思出本案“复合式层积结构体”,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各项缺点,以下为本发明的简要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式层积结构体,结合具有柔软又耐磨的软性材质、以及具有强韧性但又保有弹性的弹性材质,将两种材质共同形成复合式的层积结构体,为整体结构体提供柔软触感的同时,还能提供极强的抗张、抗拉伸、抗撕裂特性,两层材质中间还能轻易加入装饰层,在增强结构体的结构特性外,还赋予结构体精美设计外观。
排列在最外层的软性材质,其具有容易加工的特性,能在表面上轻易形成立体纹路,为整体结构体创造细微的触感变化、并形成材质感(texture),且还允许为表面处附近的材质添加耐磨、防滑、防尘、除菌等机能,提升结构体整体实用性、与使用性;本发明的复合式层积结构体不仅制造成本低,并易于生产制造,且生产良率高。
据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式层积结构体,其包含硅胶物件;弹性抗张层,其接着于该硅胶物件上;软质层,其为透光层并接着于该弹性抗张层上,并作为最外层;以及装饰层,其介于该软质层与该硅胶物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闳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闳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3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纳米材料复合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弹性模量的新型PE布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