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除颤器放电系统和除颤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215303.8 | 申请日: | 2019-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6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N1/39 | 分类号: | A61N1/39 |
| 代理公司: | 苏州通途佳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7 | 代理人: | 李阳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解放东路5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器用 放电 保护 电路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除颤器放电系统和除颤器。主要包括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采样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上述放电保护电路可分别与除颤器的除颤放电电路以及IGBT模块相连,可采集电路监测除颤放电电路的电流值,当除颤电极短路由于意外发生短路时,除颤放电电路的电流值会增大,进而会触发控制电路产生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可控制IGBT模块将对应的IGBT开关关断,进而可防止IGBT开关以及整个IGBT模块烧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保护电路,特别是涉及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除颤器放电系统和除颤器。
背景技术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是心脏猝死病人唯一的且有效的救护设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每年的心脏猝死病人大约在54.5万人以上。当心脏猝死突发时,心脏除颤必须在12分钟以内进行。否则,心脏猝死病人的存活几率小于2%。在当今的繁忙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能保证让救护车带着AED在12分钟之内赶到事发现场,对心脏猝死病人进行及时的施救。因此,在大部分发达国家,AED已经进入家庭或被广泛地布置在公共场合,以便对心脏猝死病人进行及时的施救。若在3分钟内用AED施救,则有约70%的心脏猝死病人可以被活。AED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价值在于,有人群的地方就应有AED,有AED就可以挽救生命。Philips、PhysioControl和Zoll,合占全球AED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除了三大家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兴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国内AED厂家较少。
高压充放电电路为除颤设备的核心电路。除颤器在使用时,一些意外情况会导致除颤电极短路,进而有可能导致除颤器的IGBT模块烧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防止在除颤电极短路时烧毁IGBT模块。
一种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包括: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采样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采样电路用于采集除颤放电电路的电流信号,并将所述电流信号转换成供控制电路使用的电压信号,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将所述电压信号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当电压信号大于等于阈值时,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用于控制IGBT模块的控制信号。
上述放电保护电路可分别与除颤器的除颤放电电路以及IGBT模块相连,可采集电路监测除颤放电电路的电流值,当除颤电极短路由于意外发生短路时,除颤放电电路的电流值会增大,进而会触发控制电路产生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可控制IGBT模块将对应的IGBT开关关断,进而可防止IGBT开关以及整个IGBT模块烧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NPN型BJT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NPN型BJT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PN型BJT管的发射极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二极管之间设置有控制信号输出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样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采样电阻、分压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采样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用于与除颤放电电路相连,所述采样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NPN型BJT管的基极共接所述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相连。
一种除颤器放电系统,包括除颤放电电路,还包括所述的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所述除颤放电电路与所述采样电路相连。
一种除颤器,包括充电电路、除颤放电电路以及IGBT模块,还包括所述的除颤器用放电保护电路,所述除颤放电电路与所述采样电路相连,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保护电路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百纳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15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