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0052.6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矫恒超;袁纪武;李磊;王春;范亚苹;刘刚;李智临;张奕奕;张日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T19/00 | 分类号: | G06T19/00;G06Q50/20;G09B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化 企业 直接 作业 环节 隐患 排查 虚拟 仿真 课程 编辑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培训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以计算机三维图形学为基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化工隐患排查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三维再现,实现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编辑、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生成的功能,同时结合主机或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采用交互式的操作体验模式,模拟真实的直接作业场景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属于石化企业安全工程与虚拟现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直接作业环节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人直接实施和参与的作业活动,包括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动土作业、起重作业、盲板抽堵等安全风险大、作业难度大的特殊的工程或项目的作业。对石化企业而言,其多数生产装置具有连续作业、高压、高热、易燃易爆且设备昂贵等特点,上述特点导致在石化装置生产及检维修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直接作业环节往往会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如何提高作业人员隐患排查能力,保障直接作业环节安全,保障装置安全生产,成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欠缺、安全习惯不良、安全技能掌握不到位是一切事故发生的共性原因,因此对作业人员进行作业隐患排查安全培训十分重要。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可以用进场培训来形容,随着培训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培训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安全培训效果是否良好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水平,培训过程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性差,没有可重用性等。可见传统的培训技术不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在人力、资源、经费、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尤其对于危险作业或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高级培训,传统的培训方式更是难以实现。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制约了人们所期望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培训应运而生。沉浸式虚拟仿真培训是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率、降低培训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培训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培训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具有培训成本低、质量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隐患排查虚拟仿真课程编辑方法,以计算机三维图形学为基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化工隐患排查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三维再现,实现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编辑、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生成的功能,同时结合主机或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采用交互式的操作体验模式,模拟真实的直接作业场景,为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创建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多种感知形式的体验及操作培训环境,增强参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临场真实感。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用户使用情景及课程设计可视化编辑工具,依托场景模型库与隐患库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自主搭建直接作业隐患场景,并完成培训课程的自主编辑。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利用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生成工具,支持将编辑好的课程输出成分别在主机或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端可执行的EXE文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机端程序支持鼠标键盘交互体验,虚拟现实设备端程序支持虚拟现实设备与虚拟现实交互式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利用三维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直接作业隐患排查课程编辑平台,依托场景库与隐患库编辑隐患排查课程,所述课题编辑平台具有基础功能、课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基础功能包括模型动态加载、模型基础编辑、查询与定位、隐患点属性编辑、动态语音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00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测试仪
- 下一篇:苯系物可视化传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