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砷污染酸性土壤钝化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81608.1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6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韩占涛;宋乐;吕晓立;张弛;张威;马丽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A01B79/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海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01 | 代理人: | 孟树勋 |
地址: | 05006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钝化修复 砷污染 土壤 高锰酸钾 硫酸亚铁 浓度确定 酸性土壤 灌溉用水 混合粉 旋耕机 修复 灌入 旋耕 晾晒 溶解 耕作层土壤 偏酸性土壤 钝化效果 发明药剂 均匀喷洒 农田土壤 药剂用量 质量配比 农田 臭葱石 有效态 再利用 翻耕 翻起 可用 总砷 石膏 渗入 松散 耕作 | ||
一种砷污染酸性土壤钝化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药剂用量,根据土壤中总砷的浓度确定下述混合粉的用量,根据土壤中砷的有效态浓度确定硫酸亚铁、高锰酸钾的用量;将按质量配比的臭葱石与石膏的混合粉均匀喷洒到土壤中,利用旋耕机旋耕;然后将硫酸亚铁溶于灌溉用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均匀灌入待修复农田,待水完全渗入土壤后,再将高锰酸钾溶于灌溉用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均匀灌入待修复农田,待农田土壤水分降至耕作程度后,利用翻耕犁将土壤翻起,晾晒,然后再利用旋耕机旋耕,使耕作层土壤完全松散,晾晒,完成修复。本发明药剂用量少、使用方便,钝化效果好,作用持久,可用于偏酸性土壤中砷污染的钝化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钝化修复方法,具体是一种砷污染酸性土壤钝化修复方法,属于农田土壤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存在着大面积的土壤砷污染。砷(As)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类金属元素。由于含砷矿石的采、选、冶以及处理过程中的不合理排放等原因,使砷通过废气、废水或废渣等途径进入空气、水体,最终污染土壤。另外含砷较高的肥料或使用含砷杀虫剂、兽药等多方面的原因,耕地中砷含量超标问题亦时有发生,给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土壤中的砷有多种形态,其中只有一部分为作物可利用态。
目前,国内外对于砷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和钝化修复两种途径。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砷富集植物将植物可利用态吸收去除,钝化修复通过加入砷钝化剂或土壤调理剂,使作物可利用态转化为不可利用态。当前国内外开发的砷调理剂或钝化剂种类较多。
发明人检索到以下相关专利文献:CN105524623A公开了一种缓释型铁基生物炭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缓释型铁基生物炭土壤重金属钝化剂是以一步法制备的铁基生物炭、高岭土和生物淀粉按照特定比例混合为芯材;以酸性硅溶胶、壳聚糖溶液在碱性催化剂和乳化剂作用下制备的壳聚糖硅溶胶复合材料为包膜;用上述碱性包膜材料对上述铁基生物炭进行包衣,控制一定的芯材和包衣材料质量体积比,制备得到。CN108772418A公开了一种稻田土壤镉砷同步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钝化剂从内到外含有三层结构,每层具有独立的包衣膜;其中,最内层为氢离子化学消耗剂,中间层为反应加速器腐殖质类物质,最外层为成矿前驱物;所述的氢离子化学消耗剂为硝酸盐和过氧化物;所述的反应加速器腐殖质类物质为泥炭土、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黄腐酸、棕腐酸、黑腐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成矿前驱物为还原性铁粉、亚铁盐和/或固体亚铁矿物。CN107497845A公开了一种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方法,以冠状醚修饰的碳纳米管、腐殖酸和钙镁磷肥作为钝化剂,先后施入农田土壤中,并通过翻耕、养护等手段将土壤中镉钝化,使农田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降低,同时降低作物对镉的吸收性。
经检索,已有专利文献记载的砷钝化剂大多为固体,将其用于土壤中砷的钝化时,用量较大,大多占土壤干重的1%-10%左右(约合2-20吨/亩),只有CN105524623A记载的钝化剂的用量为150公斤/亩,CN108772418A记载的钝化剂的用量为100~200公斤/亩,但这两个专利文献记载的砷钝化剂为有包衣的缓释型钝化剂,其成本显然高于只是将同种类物料混合得到的钝化剂。以上技术对于如何使砷污染酸性土壤钝化修复方法做到药剂用量少、使用方便,钝化效果好,作用持久,并未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砷污染酸性土壤钝化修复方法,该方法药剂用量少、使用方便,钝化效果好,作用持久,可用于偏酸性土壤中砷污染的钝化修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16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