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8663.5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6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高辉;高乔裕;卢聆江;谢蓝依;赵烨;刘合睿;王浩;袁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26 | 分类号: | E02B3/26;E01D19/02;C04B28/0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俞琳娟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灌注 技术 性能 水下 混凝土 防护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采用拦水构件将涉水建筑物的待防护面围住,从而隔离外部水体,拦水构件与待防护面间隔一定距离;步骤2.采用抽水设备将被隔离在拦水构件与涉水建筑物的待防护面之间的水体抽干;步骤3.采用灌注技术将含有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水下速凝混凝土填充进拦水构件与待防护面之间,使水下速凝混凝土与待防护面紧密结合,从而在待防护面上形成抗爆混凝土防护层,其中,每立方米水下速凝混凝土包含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58.5kg~195kg,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为经过硅烷偶联剂G‑570改性处理的空心玻璃微珠。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涉水建筑物的抗爆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下抗爆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程中,混凝土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当前对于桥墩等涉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多采用抽干周围河水,用喷锚技术对建筑物表面进行修复处理,但该方法具有工作量大、工期长、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急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当前,在对涉水建筑物进行修复的传统混凝土,具有凝固时间长、自流性差等特点,容易被周围的流水带走、冲散,而达不到预期的修复、堵漏、加固等要求;此外,现有的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低、不密实等特点,而使得加固所用的混凝土会再次脱落,因此涉水建筑物表层加固所用的混凝土也有待改进。
由于涉水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关乎民生经济、国防安全等重要领域,近年来,关于涉水建筑物抗爆防爆性能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当前的研究多从涉水建筑物建筑材料、抗爆结构等方面入手,少有对如何在有水的情况下材料的快速施工方法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达到提高涉水建筑物抗爆性能的目的和效果。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用拦水构件将涉水建筑物的待防护面围住,从而隔离外部水体,拦水构件与待防护面间隔一定距离;步骤2.采用抽水设备将被隔离在拦水构件与涉水建筑物的待防护面之间的水体抽干;步骤3.采用灌注技术将含有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水下速凝混凝土填充进拦水构件与待防护面之间,使水下速凝混凝土与待防护面紧密结合,从而在待防护面上形成抗爆混凝土防护层,其中,每立方米水下速凝混凝土包含:速凝填充材料235~270kg,粉煤灰395~470kg,水540~630kg,砂5~165kg,石子0~160kg,絮凝剂10~12.5kg,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58.5kg~195kg,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为经过硅烷偶联剂G-570改性处理的空心玻璃微珠。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征:速凝填充材料包含:硫铝酸盐、氧化钙及硫酸钙,并且质量比依次为3~6:1.6~2.4:1,速凝填充材料的掺量(质量)在2%~4%之间。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砂的细度模数为2.5~3.5,石的粒径为5~20mm。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絮凝剂为改性UWB型絮凝剂。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在50~80μm之间,掺和量体积率为15%~50%,真密度为0.5~0.8g/cm3,堆积密度应达到0.35g/cm3。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灌注技术的高性能水下抗爆混凝土防护层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空心玻璃微珠内填充气体为C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86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冲击波反射消能的水下抗爆防护结构
- 下一篇:水利工程围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