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1976.8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7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杨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禾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0 | 分类号: | B60L53/6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国家大***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桩 漏电检测模块 湿度检测模块 温度检测模块 时间累积 漏电保护模块 智能管理系统 存储数据库 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电动车 处理器 结合处理器 危险性评估 充电过程 管理特点 人员伤亡 时间统计 提醒管理 性能参数 漏电流 智能化 充电 直观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包括漏电检测模块、漏电保护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时间累积模块、执行控制模块、存储数据库、处理器和显示模块;处理器分别与漏电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时间累积模块、执行控制模块、存储数据库和显示模块连接,漏电保护模块与漏电检测模块连接。本发明通过漏电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时间累积模块并结合处理器,根据充电桩的漏电流、温度、湿度以及充电桩充电累积时间统计综合危险性评估系数,直观地表示充电桩性能参数对安全性的影响,便于提醒管理人员充电桩的危险性,提高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人员伤亡,具有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电桩管理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目前,居民楼层都非常高,用户无法在室内为电动车充电,且若将电动车在室内充电,一旦发生火灾电动车产生的浓烟将造成居民大量的伤亡,为了提高居民的安全性,在小区内设置大量的充电桩用于为电动车进行充电,随着充电桩使用时长,充电桩内的元器件发生老化,一旦元器件发生老化导致线路短路或短路,将造成电动车损坏,同时,可能给人员带来损伤,为了提高充电桩的安全性,现设计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充电桩存在的安全性差和智能化特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桩的智能管理系统,包括漏电检测模块、漏电保护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时间累积模块、执行控制模块、存储数据库、处理器和显示模块;
处理器分别与漏电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湿度检测模块、时间累积模块、执行控制模块、存储数据库和显示模块连接,漏电保护模块与漏电检测模块连接;
漏电检测模块为漏电流传感器,安装在电动车充电桩上,用于实时检测充电桩的漏电流大小,并将检测的充电桩漏电流大小发送至处理器;
漏电流保护模块分别与充电桩和地接触,用于将充电桩上的电流引入大地;
温度检测模块为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电动车充电桩的蓄电池上,用于实时检测充电桩蓄电池表面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发送至处理器;
湿度检测模块为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充电桩内的湿度信息,并将检测的湿度信息发送至处理器;
时间累积模块用于统计充电桩当前充电的时间以及累积的总充电时间,并将统计的当前充电时间和累积的总充电时间发送至处理器;
执行控制模块与充电桩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电量分析模块发送的预警信号,根据接收的处理器发送的控制指令,根据接收的控制指令将充电桩的输入端由导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停止市电继续为充电桩进行充电;
存储数据库用于存储充电桩不同温度等级对应的温度危险系数、不同湿度等级对应的湿度危险系数以及累计预设充电时长对应的使用危险系数;
处理器接收漏电检测模块发送的漏电流大小,并将接收的漏电流大小与设置的漏电流阈值进行对比,得到漏电流对比差值,其中,漏电流对比差值等于检测的漏电流大小与设置的漏电流阈值间的差值,则处理器判断漏电流对比差值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处理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漏电流保护模块,漏电流保护模块动作,将充电桩上的漏电流引入至大地,实现充电桩漏电流的自我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禾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禾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19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