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1282.4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3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张绍华;孙慧超;车伍;李俊奇;黄绵松;付德宇;申若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宁夏首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苗青盛;魏雪梅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滞留 设施 溢流 结构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包括:低重现期溢流管道、溢流井和虹吸管道,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的管口低于溢流井的井口,虹吸管道的一端与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相连,虹吸管道的另一端与溢流井相连,且虹吸管道与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相连的一端高于虹吸管道与溢流井相连的一端,溢流井的下部与雨水管道连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具有多级溢流实现不同重现期溢流排水,并采用虹吸排水方式提高瞬时排水流速和过流能力,避免出现生物滞留设施溢流能力不足和设施积水问题,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使用安装和后期运行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城市积水内涝问题严重,排水防涝成为我国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的发布和实施,为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提供重要标准依据和支撑。按照规范要求,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和排涝除险等主要工程化子系统。三套子系统分别应对不同重现期降雨事件。其中,源头减排设施通常按照特定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进行规模确定,通常其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在0.3~0.5年一遇;排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按照其城市类型和城区类型的不同,通常其设计重现期为2~20年一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和排涝除险共同实现相应城市类型所对应的20~100年一遇重现期内涝防治设计标准。
作为源头减排的典型设施之一,生物滞留设施在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应用。源头减排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在雨水径流进入排水管渠之前,在“源头”进行下渗、消纳,进而实现从源头减少径流排放的目的。生物滞留设施是各类城市下垫面和排水管渠系统联系的“重要纽带”。下垫面(如道路等)降雨产流、形成雨水径流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后,经下渗、滞蓄、消纳,超过生物滞留设施滞留能力的径流通过设施溢流口进入排水管渠系统。因此,对于建设有生物滞留设施的道路排水系统而言,其道路雨水排水管道系统排水能力很大程度受到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排水能力的限制。因此,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设计对排水管渠系统是否能实现其设计排水能力、达到应对某一设计重现期降雨而言至关重要。
目前生物滞留设施建设中,其溢流口多直接采用简单浆砌或预制溢流口,也有将原本设计在道路边沟的雨水口直接“移植”到生物滞留设施中,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的溢流口使用。这种溢流口结构功能单一、结构简单,高重现期降雨或更高标准降雨事件时其过流能力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且容易出现堵塞等情况,一定程度增加了后期运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可实现不同重现降雨条件下分级溢流,并通过虹吸排水方式强化生物滞留设施在低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溢流排水能力,从而解决传统溢流口结构过流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包括:低重现期溢流管道、溢流井和虹吸管道,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和溢流井竖直设置,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的管口为低重现期溢流口,所述溢流井的井口为高重现期溢流口,且所述低重现期溢流口低于所述高重现期溢流口;
所述虹吸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的侧壁相连,所述虹吸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流井的侧壁相连,且所述虹吸管道与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相连的一端高于所述虹吸管道与所述溢流井相连的一端,所述溢流井的下部与雨水管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的底端设置有颗粒物沉积区,所述颗粒物沉积区与所述低重现期溢流管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低重现期溢流口处设有第一截污部件。
优选地,所述高重现期溢流口处设有第二截污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污部件为格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宁夏首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筑大学;宁夏首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12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