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0494.0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1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微;汤玉良;黄伯安;樊朝润;吴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格讯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缺氧池 斜板沉淀池 厌氧池 出口 絮凝 反硝化池 二沉池 好氧池 清水池 深床 生物脱氮除磷 污泥系统 进口 氨氮去除 硝酸盐氮 出水管 氨氮 出水 去除 硝化 总氮 沉淀 分部 污水 转换 | ||
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MBR池、絮凝斜板沉淀池、清水池和深床反硝化池;厌氧池进口与污水相连,厌氧池出口与缺氧池进口相连;缺氧池出口与好氧池进口相连;好氧池出口与二沉池相连;二沉池出口分别与MBR池和厌氧池相连,MBR池出口分别与絮凝斜板沉淀池和缺氧池相连,MBR出水一部分流入絮凝斜板沉淀池中进行沉淀,一分部回流至缺氧池内;絮凝斜板沉淀池出口与清水池进口相连;清水池出口与深床反硝化池相连;深床反硝化池出口与出水管和MBR池相连。本发明提高硝化菌数量,进而显著提高氨氮去除效果,氨氮可充分转换为硝酸盐氮,有效去除系统中总氮的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 (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污水中可滤残渣含量较高,这些残渣若不经处理直接进入生化处理系统,会在生化系统中积累而占据大量池容,使池容不断减少最终导致系统完全失效。同时,去除对生物处理过程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减小生物反应的负荷,改善生物反应的条件,对处理系统正常运行,降低运行费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A20工艺和MBR工艺都是污水处理的一种方式,A2O是一种常用的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作用,可用于二级污水处理或三级污水处理;后续增加深度处理后,可作为中水回用,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MBR又称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由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膜的种类繁多,按分离机理进行分类,有反应膜、离子交换膜、渗透膜等;按膜的性质分类,有天然膜(生物膜)和合成膜(有机膜和无机膜);按膜的结构型式分类,有平板型、管型、螺旋型及中空纤维型等。
传统A2O工艺的聚磷菌与硝化菌存在污泥矛盾,为了保证一定的生物除磷效果,需要选择相对较短污泥龄。而硝化菌世代周期较长,在短泥龄下,难以保证足够的硝化菌生物量,使得氨氮去除效果受到限制,进而进一步影响总氮去除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提高硝化菌数量,进而显著提高氨氮去除效果,氨氮可充分转换为硝酸盐氮,有效去除系统中总氮的含量。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脱氮除磷-MBR组合双污泥系统,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MBR池、絮凝斜板沉淀池、清水池和深床反硝化池;
厌氧池进口与污水相连,厌氧池出口与缺氧池进口相连;缺氧池出口与好氧池进口相连;好氧池出口与二沉池相连;二沉池出口分别与MBR池和厌氧池相连,二沉池内混合液经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进入MBR中,一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中;MBR池出口分别与絮凝斜板沉淀池和缺氧池相连,MBR出水一部分流入絮凝斜板沉淀池中进行沉淀,一分部回流至缺氧池内;絮凝斜板沉淀池出口与清水池进口相连;清水池出口与深床反硝化池相连;深床反硝化池出口与出水管和MBR池相连,达到排放标准水质从出水管排出,一部分COD(BOD5)含量超标的回流至MBR池中。
优选的,厌氧池的设计参数如下:
水力停留时间:T=1.5h;
表面负荷为:0.48kgBOD5/kgMlss.d
有效容积:9.96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格讯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格讯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0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