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8344.1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6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博涵 |
主分类号: | A01G9/26 | 分类号: | A01G9/26;A01G9/24;A01G9/22 |
代理公司: | 深圳龙图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赖灿彬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系统 蓄电池 高效节能型 控制装置 逆变器 外遮阳 温度传感器 温室 交流电 太阳能发电控制器 风力发电控制器 风力发电机组 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转换 蓄电池储存 电能储存 电性连接 发电效率 环境调控 技术要点 日光温室 直流电能 输出端 输入端 风能 节约 能源 | ||
本发明涉及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蓄电池,逆变器,PLC控制器,执行机构,温度传感器,风力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控制器,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发电控制器,蓄电池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逆变器将蓄电池储存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该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设置了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将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供PLC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温度传感器使用,节约能源,发电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
为了温室内的植物正常生长,需要使用外遮阳控制装置控制光照情况,调节温室内的温度,但是,现有的外遮阳控制装置大多都需外部持续对其供电,能耗高。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包括:
风力发电系统,用于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并输送给蓄电池进行储存;
太阳能发电系统,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输送给蓄电池进行储存;
蓄电池,用于储存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
逆变器,用于把蓄电池储存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供PLC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温度传感器使用;
PLC控制器,用于将温度传感器探测的温度与预设的正常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若温度传感器探测的温度超出正常温度范围,则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用于执行PLC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调整外遮阳效果;
温度传感器,用于探测温室内的温度,并将测得的温度信息发送给PLC控制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风力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控制器,通过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控制器的配合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并输送给蓄电池进行储存。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发电控制器,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发电控制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输送给蓄电池进行储存。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逆变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逆变器将蓄电池储存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PLC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温度传感器均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通过逆变器向PLC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温度传感器供电。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将温度传感器探测到的温度信息传送给PLC控制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PLC控制器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
一种包含所述的高效节能型温室外遮阳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温度传感器探测温室内的温度,并将测得的温度信息发送给PLC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博涵,未经张博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8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辐射制冷幕布
- 下一篇:超敏蛋白复合酶制剂在防治黄龙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