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过江藤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06000.2 申请日: 2019-01-18
公开(公告)号: CN109661986A 公开(公告)日: 2019-04-23
发明(设计)人: 付卫东;张瑞海;张国良;宋振;王忠辉;王然;郓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22/00 分类号: A01G22/00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文君;陈征
地址: 10008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薇甘菊 多年生植物 生长和繁殖 持续控制 替代 种植 生长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过江藤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生长有薇甘菊的区域内种植过江藤,且控制过江藤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1‑3):1。所述方法可有效降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抑制其生长和繁殖,且过江藤多年生植物,可以实现对薇甘菊的持续控制,具有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过江藤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属于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原产中、南美洲,属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Mikania)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1919年在香港首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入广东沿海,并逐步不断扩散,现已经扩散的区域有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澳门、台湾地区。薇甘菊可在短时间内覆盖所依附植物冠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植物死亡,改变物种种类,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原有群落结构或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给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薇甘菊在中国也被称为恐怖的“植物杀手”、“绿癌”、“生态入侵者”,被国家林业局列入21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目前针对薇甘菊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化学防治,通过喷洒化学除草剂进行防治,这种方式方便和高效,但在防除薇甘菊的同时,也会对其伴生植物造成危害,且化学除草剂危害对环境影响大。2)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薇甘菊的根、茎、叶,然后焚烧或其他处理,人工铲除难免有些根茎没有清理干净,只要有两节残余根茎通过雨水就能够迅速生根发芽继续生长,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加重危害。3)生态控制,或称之为植物“替代控制”,是指选择种植一种或多种有重要价值的植物,种植于薇甘菊生长的生境,营造对薇甘菊不利的生长环境,使薇甘菊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替代植物覆盖率越大,郁闭度越高,薇甘菊生长状态越差,这种替代控制法属于针对被替代植物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

关于薇甘菊的替代控制,国内已有多篇报道,中国专利申请201210533086公开了“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选用红薯结合除草剂“灭草松”防控薇甘菊,但由于红薯为一年生作物,无法对薇甘菊实施多年控制,且对土壤要求严格,适宜种植区域多为农地,不宜山地等生境薇甘菊的控制;中国专利申请200510033305公开了“一种完全遏制恶性杂草薇甘菊新个体生长的方法”,选用的是幌伞枫替代控制薇甘菊,幌伞枫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控制薇甘菊,但幌伞枫属于风景园林植物,成本投入相对较大,规模化利用难以推广应用。中国专利申请201410343674.1公开了“一种利用勃氏甜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选用勃氏甜竹替代控制薇甘菊在一定的生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宜在农田、果园等生境种植;中国专利申请201410434658.3公开了“一处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选用杉木替代控制薇甘菊在一定的生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杉木需抚育3~4年,且该方法不宜在农田、果园等生境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对于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急需寻找一种更具有普适性的植物,能够有效防治日益严重的薇甘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多年筛选与研究,选择过江藤作为替代植物,其既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又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过江藤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包括:在生长有薇甘菊的区域内种植过江藤,且控制过江藤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1-3):1;优选(2-3):1,进一步优选3:1。

本发明所述替代控制的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生长时期的薇甘菊,尤其适用于处于苗期和/或营养生长初期的薇甘菊,防治效果最佳。这个时期的薇甘菊的茎节长度一般在8-10cm之间,过江藤可与此时薇甘菊形成竞争生长,从而显著抑制薇甘菊的生长。

为了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对具体替代控制的方法作进一步限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6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