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余热深度梯级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8230.0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4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孙景福;倪培林;李立东;周亦平;张明朝;杨伟宏;刘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23J15/02;F24H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陆晓鹰 |
地址: | 257091 山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烟气出口 余热回收箱 余热利用架 烟气余热 烟气 梯级利用系统 二级余热 一级余热 导烟管 螺纹盖 顶端螺纹 热量散失 烟气热量 保温箱 固定套 紧固套 内腔板 交错 锅炉 相通 悬挂 吸收 流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烟气余热深度梯级利用系统,包括锅炉烟气出口,所述锅炉烟气出口的上方通过紧固套固定套有余热回收箱,所述余热回收箱的顶端螺纹盖有螺纹盖,所述螺纹盖的顶端固定插有导烟管,所述导烟管的末端与二级余热利用腔相通,所述二级余热利用腔开设在保温箱的内部;所述余热回收箱的内部设有一级余热利用腔;本发明在锅炉烟气出口内悬挂有余热利用架,一级余热利用腔集中烟气中热量,并使得余热利用架内注入的水直接与锅炉内烟气直接接触,且余热利用架为相互交错的内腔板组成,有效增加了与烟气余热的接触面积,从而直接快速的将烟气热量吸收,避免烟气长时间流动造成的热量散失,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烟气余热深度梯级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烟气余热是工业余热中的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挖掘节能潜能的一个新途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左右。除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也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至少50%的工业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但同时,这也表明,余热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新能源”,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深入,也符合我国提倡的节能环保号召,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现有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的烟气余热利用都是利用长管道将烟气引入并对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在管道引导的过程中便会导致余热的散失,从而降低余热利用效率,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深度梯级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烟气余热深度梯级利用系统,包括锅炉烟气出口,所述锅炉烟气出口的上方通过紧固套固定套有余热回收箱,所述余热回收箱的顶端螺纹盖有螺纹盖,所述螺纹盖的顶端固定插有导烟管,所述导烟管的末端与二级余热利用腔相通,所述二级余热利用腔开设在保温箱的内部;所述余热回收箱的内部设有一级余热利用腔,所述一级余热利用腔的内部通过焊板焊接有余热利用架,所述余热利用架由内腔板组成,所述内腔板相互交错相通,且内腔板的一端固定套有进水管,所述内腔板的另一端固定套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通过水泵与保温箱相通,所述保温箱内注有冷水,所述出水管的末端固定插入热水箱内,所述进水管上安装套有第一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余热利用腔靠近顶端一侧的内部依次摆放有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上表面压有压板,所述压板的顶端通过弹簧固定在螺纹盖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烟管的内壁贴有三级余热利用腔,所述三级余热利用腔呈U型形状贴在导烟管的内壁,所述三级余热利用腔的一端通过第二软管与水泵连接,且三级余热利用腔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软管与通管连接,所述通管呈螺旋状固定铺设在二级余热利用腔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软管上安装有匹配的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水泵的出水口通管水管与保温箱内的冷水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余热利用腔与通管不相通,且二级余热利用腔的末端通过气管与空气相通,所述通管的末端与保温箱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锅炉烟气出口内悬挂有余热利用架,一级余热利用腔集中烟气中热量,并使得余热利用架内注入的水直接与锅炉内烟气直接接触,且余热利用架为相互交错的内腔板组成,有效增加了与烟气余热的接触面积,从而直接快速的将烟气热量吸收,避免烟气长时间流动造成的热量散失,满足使用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8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煤锅炉尾气超低排放装置及排放工艺
- 下一篇:一种沥青搅拌站燃烧炉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