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动态无线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85870.6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0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马邦华;焦来磊;石延雪;李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惠创智(深圳)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H02J7/02;H02J50/12;H02J50/40;H02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无线 充电 接收 电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设于电动汽车上的N个接收线圈、N个电容、N个同步整流电路、N个用于防止电流反向流动的防反电路及DC/DC变换电路;N个接收线圈在至少有一个接收线圈实现满功率接收的条件下按照电动汽车的行驶方向依次设置;同步整流电路用于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便于DC/DC变换电路将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以满足车载电池的充电需求。可见,本申请在电动汽车上设置多个接收线圈,便可依据发射线圈的具体铺设情况,使多个接收线圈中至少有一个接收线圈实现满功率接收,从而减小了车载电池充电功率的波动,避免了车载电池连续性高频率充放电,进而延长了车载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发射线圈主要以依次排列的方式进行铺设,如图1所示。而电动汽车上只设有一个接收线圈,用于在电动汽车行驶在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道路时接收对应发射线圈发出的功率,以实现电动汽车的自主充电。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磁场强度的均匀性,相邻发射线圈之间存在一定间隔,当电动汽车行驶至相邻发射线圈之间时,接收线圈无法实现满功率接收,甚至可能存在功率传输零点,从而使得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的充电功率波动较大,这将导致车载电池连续性高频率充放电,进而降低了车载电池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电动汽车上设置多个接收线圈,便可依据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发射线圈的具体铺设情况,使多个接收线圈中至少有一个接收线圈实现满功率接收,从而减小了车载电池充电功率的波动,避免了车载电池连续性高频率充放电,进而延长了车载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设于电动汽车上的N个接收线圈、N个电容、N个同步整流电路、N个用于防止电流反向流动的防反电路及DC/DC变换电路,N为大于1的整数,其中:
第N个接收线圈的第一端与第N个同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N个接收线圈的第二端与第N个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N个电容的第二端与第N个同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N个同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第N个防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N个防反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连接;其中,N个所述接收线圈在至少有一个接收线圈实现满功率接收的条件下按照所述电动汽车的行驶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同步整流电路用于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便于所述DC/DC变换电路将所述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以满足所述车载电池的充电需求。
优选地,所述防反电路包括二极管,其中:
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防反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作为所述防反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地,N个所述接收线圈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接收线圈的个数为2。
优选地,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相邻发射线圈之间的间隔长度<单一所述接收线圈的长度<单一所述发射线圈的长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动态无线充电发射电路,还包括上述任一种动态无线充电接收电路。
优选地,所述动态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电路结构具体为LCCL拓扑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惠创智(深圳)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惠创智(深圳)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58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