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温器控制装置及节温器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5590.5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5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岩松;陈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万捷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温器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节温器控制装置及节温器控制方法,包括:具有多个传感器的传感器组,包括进气温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负载传感器及水温传感器;分别根据进气温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及转速传感器的输出来计算节温器补正值的节温器补正值计算部;分别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中的所述转速传感器和所述负载传感器的输出以及所述冷却液的目标水温来计算节温器电压基准值的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部;根据水温传感器输出的当前冷却剂水温以及目标水温通过PID运算来计算P值、I值、D值的;以及分别根据节温器补正值、节温器电压基准值以及P值、I值、D值来计算节温器控制电压,并输出至节温器的控制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温器控制装置及节温器控制方法,尤其涉及用于发动机水温控制的节温器控制装置及节温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发动机最佳工作温度在90℃左右,而发动机水温过高会损坏发动机,降低发动机使用寿命,并且会使车辆燃油经济性变差。
通常,如图2所示,使用节温器4’(大多为电子节温器)来对发动机6’进行温度调节,具体而言,节温器4’根据冷却液温度的高低通过调整开度来调节散热器3’的水量,改变流经发动机6’的冷却液的大小循环,以保证发动机4’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前对电子节温器的控制时,会出现节温器阀门反复开闭的现象,即节温器振荡现象,如果发生水温振荡现象,会导致发动机温度频繁波动,对发动机性能会有负面影响。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得以完成,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节温器控制装置,对用于调整车辆发动机的冷却液水温的节温器输出节温器控制电压以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组,该传感器组具有多个传感器,包括进气温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负载传感器及水温传感器;节温器补正值计算部,该节温器补正值计算部分别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中的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所述车速传感器及所述转速传感器的输出来计算节温器补正值;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部,该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部分别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中的所述转速传感器和所述负载传感器的输出及所述冷却液的目标水温来计算节温器电压基准值;PID运算部,该PID运算部根据所述传感器组中的所述水温传感器输出的当前冷却剂水温以及目标水温通过PID运算来计算P值、I值、D值;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分别根据所述节温器补正值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节温器补正值、所述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节温器电压基准值以及所述PID运算部计算出的所述P值、所述I值、所述D值来计算所述节温器控制电压,并输出至所述节温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节温器控制方法,对用于调整车辆发动机的冷却液水温的节温器输出节温器控制电压以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检测步骤,由传感器组所具有的进气温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负载传感器及水温传感器对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车速、转速、负载及冷却剂水温进行检测;节温器补正值计算步骤,在该节温器补正值计算步骤中,由节温器补正值计算部分别根据所述传感器组所具有的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所述车速传感器及所述转速传感器所检测出的所述进气温度、所述车速及所述转速来计算节温器补正值;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步骤,在该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步骤中,由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部分别根据所述传感器组所具有的所述转速传感器及所述负载传感器所检测出的所述转速、所述负载及所述冷却液的目标水温来计算节温器电压基准值;PID运算步骤,在该PID运算步骤中,由PID运算部根据所述传感器组所具有的所述水温传感器所检测出的当前冷却剂水温以及目标水温通过PID运算来计算P值、I值、D值;以及控制步骤,在该控制步骤中,由控制部分别根据所述节温器补正值计算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节温器补正值、所述节温器电压基准值运算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节温器电压基准值以及所述PID运算步骤中计算出的所述P值、所述I值、所述D值来计算所述节温器控制电压,并输出至所述节温器。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55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