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轻器官移植术后感染的机械灌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7669.5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4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辉;杨子江;郑俊;辛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莱普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1/02 | 分类号: | A01N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唐宁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轻 器官移植 术后 感染 机械 灌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械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灌注系统包含氧化石墨烯和抗菌肽制备的涂层,具体的,所述灌注系统包括器官灌注液存储器和器官存储装置,所述器官灌注液存储器和器官存储装置包含氧化石墨烯和抗菌肽,氧化石墨烯和抗菌肽制备成涂层涂覆于器官灌注液存储器和器官存储装置的内壁。本发明的机械灌注系统能减轻器官移植的术后感染现象,且能够为器官提供稳定的内环境,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公益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抑制移植术后感染的机械灌注系统。
背景技术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展、器官移植保存技术的提高和受、供体之间良好的配型,使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随着大量新型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排斥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常温灌注系统的不断改进以及灌注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在转移,运输过程中热缺血状况的到改善,从而使移植手术的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已经较少发生,然而,感染的发生率尤其是严重感染后死亡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控制,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感染、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已成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在36%-80%之间,平均每人感染0.5-2.0次。肾脏移植早期感染率高达40%-78%,一年内感染的死亡率高达20%-40%,严重感染是造成近期(术后1年)和远期肾脏移植受者带功死亡的首位原因,分别占60.6%和35%。通常,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各种感染尤其机会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认为,导致移植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有两个因素,一是患者机体的净免疫抑制状态水平,二是在移植过程,患者以及移植的供体器官在环境致病原中的暴露程度。器官在移植过程中,供体器官需要进行相应的灌注,保存和运输,供体器官在这个过程中,会与外界环境进行接触,极易感染和携带相应的病原菌,加上移植术后,为了防止排异反应的出现,会大量的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极易出现严重感染。目前,如何降低器官移植术后的感染,是器官移植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
目前,通过对器官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病原菌分布的研究发现,术后感染发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居多,常见分离菌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G+)菌中最常见,其次为屎肠球菌。通常对于移植术后感染的治疗采用抗生素的联用使用,例如,轻中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菌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疗效不佳时可改为碳青霉烯类;重症感染宜首选碳青霉烯类,经治疗临床稳定后可降阶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不断使用,感染的细菌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从而导致术后利用抗生素治疗的手段效果欠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物学家在用微生物诱导天蚕蛹时发现天蚕蛹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一种多肽类物质,该多肽物质具有杀菌活性。科学家命名此多肽为天蚕素(Ceropins),天蚕素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肽正式被人们所认识。自此,生物体的天然免疫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与关注。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人们已经从微生物、动植物、人体等发现了不同种属的天然抗菌肽。目前,经发现的天然抗菌肽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种。天然抗菌肽的氨基酸残基数目一般为15-50个,并且具有加热后稳定性高,在水中溶解性较好等优点。抗菌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广谱抗菌性,很多抗菌肽不仅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杀菌作用,而且对某些真菌、原生生物,甚至肿瘤细胞和病毒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部分天然抗菌肽同时又对真核细胞毒副性较小。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机制,不容易诱发细菌的耐药性,有望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抗菌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莱普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嘉兴莱普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76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