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快速检测亚硝酸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58492.2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1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毅力;钟士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士博;陈毅力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48;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68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际样品 快速检测 硝酸盐 亚硝酸盐检测 应用前景广阔 传感器标定 传感器制备 纳米多孔金 硝酸盐检测 亚硝酸盐 有效解决 在线检测 灵敏度 校准 传感器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纳米多孔金传感器快速检测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方法,步骤包括:(1)传感器制备及表征;(2)传感器标定或校准;(3)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检测。本发明方法可有效解决传统亚硝酸盐检测方法步骤繁琐、难以在线检测的问题,具有工艺简便、测定准确、特异性高、反应快速、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实现了直接对实际样品的检测,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血清中亚硝酸盐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纳米多孔金传感器快速检测血清中亚硝酸盐的方法。属于电化学分析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亚硝酸盐(NO2-)是作为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工业,亚硝酸盐可以改善肉制品的色泽,增进食品风味,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在控制的安全范围内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亚硝酸盐在人体中的含量超标的话,血红蛋白的亚铁将氧化为高铁状态,从而形成不能送氧的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达到30%~50%时,可导致贫血性缺血,造成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的急性损害,出现呼吸困难,神经机能紊乱,甚至死亡。生物体内中亚硝酸盐可与胺类、酰胺类结合产生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另外,亚硝酸盐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害,还会干扰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亚硝酸盐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六个月以内的胎儿对亚硝酸盐类特别敏感,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为此,世界各国对食品和饮用水的亚硝酸盐最大残留量都有明确规定。如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最大允许量为60ng/mL,欧共体则规定饮用水亚硝酸盐最大允许量为100ng/mL。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亚硝酸盐是食品、水质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测定项目之一,因此对其测定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知的对于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有:
1、Griess比色法(李鹏飞,王福磊,李朴,马锦琦.格利斯比色法用于亚硝酸盐检测的可靠性论证[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55-57.);
2、化学发光法(Liu,M.Lin,Z.Lin,J.M.A review on applications of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in food analysis[J].Anal.Chim.Acta 2010,670,1-10.);
3、高效液相色谱法(余海兰,方京京.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步测定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J].湖南农业科学,2010,7,97-99.)。
但其中关于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尚存在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
上述方法1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敏度比较低,干扰因素较多,显色反应稳定性差;
上述方法2其发射强度非常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差;
上述方法3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繁琐的前处理,耗时且浪费人力,仪器昂贵,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
在上述方法中样品必须通过预处理等复杂繁琐的过程,且仪器昂贵无法携带,检测时间长,难以满足在线、灵敏、快速检测的需求。
基于此,建立一种准确、特异、快速、灵敏、简单的分析手段来检测实际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纳米多孔金传感器检测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方法,采用了以纳米多孔金(Nanoporous gold,NPG)/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electrode,GCE)为工作电极,以铂电极为对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三电极体系。其突出优势在于纳米多孔金可以直接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样品无需复杂的前处理,因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无需酶固定化等繁琐步骤。该方法简单高效,稳定性好,选择性高,检测线低、测量标准差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士博;陈毅力,未经钟士博;陈毅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84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