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6134.1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5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周聪聪;叶学松;谢博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5/0205;B25J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机 生理 参数 发生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仿人机器人本体上设有舵机模块(1)、呼吸模块(2)、心电模块、脉率血氧饱和度模块(4)和姿态感应模块(5);
所述的舵机模块(1)包括大臂舵机(1.1)、小臂舵机(1.2)、手腕舵机(1.3)以及手指舵机(1.4);两个所述的大臂舵机(1.1)分别设置于仿人机器人的大臂末端的两个肩关节处,两个所述的小臂舵机(1.2)设置于仿人机器人小臂与大臂的两个连接关节处,两个所述的手腕舵机(1.3)设置于仿人机器人手腕与小臂的两个连接关节处,所述的手指舵机(1.4)设置于仿人机器人的若干指关节处;
所述的呼吸模块(2)包括伸缩装置、胸廓(2.3)、气泵(2.4)、气囊(2.5)、气管(2.6)、气阀(2.7)和鼻孔(2.8);所述的伸缩装置固定于仿人机器人的胸廓(2.3)内部,伸缩装置的输出端与胸廓(2.3)的内表面相连;气囊(2.5)放置于胸廓(2.3)内,且气囊(2.5)上连接有两条气管(2.6),每条气管(2.6)上各设有一个气阀(2.7),两条气管(2.6)的末端各自连接仿人机器人的一个鼻孔(2.8);所述气囊(2.5)通过气管连接气泵(2.4);
所述心电模块包括心电波形发生器和若干导联电极(3),所述心电波形发生器安装于仿人机器人内部,所述导联电极(3)贴覆于仿人机器人表面;
所述的脉率血氧饱和度模块(4)包括脉搏波形发生器、第一LED发光管(4.2)和第二LED发光管(4.3);所述的脉搏波形发生器安装于仿人机器人内部,所述第一LED发光管(4.2)和第二LED发光管(4.3)并列安装于仿人机器人的手指(4.1)上,且两条LED发光管的发光波长不同;
所述姿态感应模块(5)包括若干个固定于仿人机器人活动位置的姿态传感器;
所述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方法步骤如下:
根据需要模拟的动作,控制相应的舵机模块(1)中的相应舵机旋转,从而使仿人机器人的手部做出相应的动作;位于仿人机器人的大臂、小臂及其他身体活动处的姿态传感器检测出加速度信息;根据姿态感应模块(5)采集到的运动信号得到运动干扰的估计;
同时,通过控制伸缩装置的输出端伸缩,带动仿人机器人胸廓(2.3)的机械运动从而模拟人的呼吸运动,且呼吸的周期和幅度根据模拟要求进行调整;在胸廓(2.3)起伏的同时,同步进行呼吸模拟;呼吸模拟时,先关闭气阀(2.7),通过气泵(2.4)给气囊(2.5)进行充气,从而模拟人体吸气时的肺部运动;再开启气阀(2.7),气囊(2.5)中的气体通过气管(2.6)放气,从而产生鼻气流;
在可穿戴设备测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控制心电波形发生器产生心电波形,对于心电波形发生器输出的心电波形,再添加入由主控芯片的DAC模块输出的50Hz工频干扰、呼吸干扰、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信号和由姿态感应模块(5)估计得到的运动干扰,输出符合人体测量的心电波形;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脉搏波形发生器产生脉搏波形,对于脉搏波形发生器输出的脉搏波形,再添加入由主控芯片的DAC模块输出的50Hz工频干扰、呼吸干扰、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信号和由姿态感应模块(5)估计得到的运动干扰,输出符合人体测量的脉搏波形;再一方面,根据脉搏波形输出不同占空比的PWM信号,用以驱动第一LED发光管(4.2)和第二LED发光管(4.3),输出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用于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臂舵机(1.1)、小臂舵机(1.2)、手腕舵机(1.3)以及手指舵机(1.4)的旋转角度不小于与对应关节的活动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联电极(3)为织物电极、AgCl电极或金属电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ED发光管(4.2)为红光LED,第二LED发光管(4.3)为红外光LED。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人机器人的生理参数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第一LED发光管(4.2)和第二LED发光管(4.3)均为聚光型LE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61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位移传感器的本体感觉测试装置以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口腔检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