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与储能电池功率特性的估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4276.6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8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闵凡奇;云伟俊;张苏苏;罗伟林;张宁宁;张熠霄;吕桃林;罗英;黄嘉烨;晏莉琴;解晶莹;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闵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特性 电池工作过程 储能电池 电池 电位 工业化应用 表征功率 动力电池 内部状态 响应关系 新能源车 硬件化 外部 辨识 储能 可用 应用 分析 验证 | ||
本发明动力与储能电池功率特性的估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电池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步骤2,分析获取电池工作过程中各部分电位与外部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步骤3,通过电池外部信号对内部状态的辨识,获取电池的功率特性;步骤4,进行验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首先,方法可靠性高、通适性强,不仅可用于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也可以用于储能用电池;其次,本发明基于功率特性的内因的变化来表征功率特性的变化,可以根据应用工况的不同,确定哪些内因对功率特性影响较大;再次,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估计功率特性的精度高;最后,本方法可置于BMS或EMS中,以实现硬件化应用,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功率特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与储能电池功率特性的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随着储能行业尤其是以锂离子电池为首的电化学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与储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出现性能衰减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阻升高、平台电压降低、容量降低、功率性能、安全性降低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电池内部状态发生了变化,从而对电池内部各过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电池外部特征发生的变化,都是可以与电池内部状态的改变及其所带来的电池内部过程的改变等内部特征的变化进行匹配。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内部特征的改变来表征外部特征的变化。
功率特性是动力电池的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定义为指在某个荷电状态(SOC)下所能发出的最大功率,也可以说成是在某指定电压值下电池所能给出的最大电流,P=UI(W)=RI2。因此,在恒电流充放电情况下,电池的功率特性与内阻成正比。
根据文献《功率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阻特性》(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1,35(5):119-123)可知,电池单体的内阻特性可以代表整组电池的内阻特性,即可通过电池单体的内阻特性来代表整个电池系统的内阻特性。因此,可以通过电池单体的内阻特性与功率特性之间的关系,来反应电池系统的内阻特性与功率特性之间的关系。
电池内阻特性主要包括固相浓差极化内阻、液相浓差极化内阻、反应极化内阻、欧姆内阻等四部分,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这四部分的变化来分析功率特性的变化。
专利CN106932730A提供了一种功率特性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该专利对电池系统提供一个脉冲信号检测其电压和电流信号,从而判断不同电池系统间功率特性的好坏。但该专利并没有揭示为何两个电池系统间的功率特性差异的真正原因。
专利CN108287317A提供了一种电池功率预测模型的生成方法,其通过对训练样品的分析得出功率矩阵,然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获得预测模型。该方法只是通过对海量样品分析获得的一个具有一定精度的预测模型。缺点是海量数据获取困难,另外海量数据中有效数据少。而且该专利只是提供了一个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关性,并未按照其机理进行预测的。
专利CN106908732A提供了一种利用复合脉冲功率特性试验获得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识别的方法,本方法用电阻、电容等元器件表示的电路,来表征电池的特性。该方法主要是基于特定工况下的数据转换模型,误差较大,且没与电池内部状态的直接对应关系,也没有通过所得的参数来获取电池的功率特性。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发明人认为为了更好的理解功率特性以及更好的解释功率特性的发挥,应该了解电池的哪些内部状态影响功率特性的发挥,而哪些内因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估算,建立一个功率特性的估计方法,以此获得准确的电池功率特性,同时可用于预测功率特性的变化。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与储能电池功率特性的估计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闵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未经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闵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4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