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示信令的传输、接收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3268.X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6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胡丽洁;杨拓;侯雪颖;夏亮;徐晓东;王启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H04W52/14;H04W76/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示 传输 接收 方法 装置 网络 设备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示信令的传输、接收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终端,该方法包括:在目标物理资源或目标下行控制信道上发送指示信令,所述指示信令包括至少一个终端的检测信息,所述检测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下来的至少一个非连续接收DRX周期内的激活状态;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下来的至少一个DRX周期的DRX参数的配置;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待检测的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状态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下来的至少一个寻呼时机的检测状态;网络侧设备在目标物理资源或目标下行控制信道上动态指示终端的检测信息,使得终端根据其对应的检测信息进行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指示信令的传输、接收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5G系统中,终端需要检测的带宽更宽,速率更大,导致终端的功耗比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更大;另一方面,随着NR(新空口)支持的功能增多,终端UE在不同的时刻可能需要支持不同的业务,导致终端的使用频率变得更加频繁,也会进一步增大功耗。
终端的能量消耗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寻呼:终端需要在每个寻呼时机(paging occasion,PO)醒来监听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但是由于基站并不一定为该终端配置了寻呼消息,终端在检测PDCCH阶段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免调度的PDCCH(PDCCH without grant):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态下,终端盲检PDCCH,但是并没有该终端的调度信息,消耗了大量能量。
现有的一些节能的方案主要包括:
一、对于空闲态(idle态)的节能
目标在蜂窝物联网领域,已经讨论了终端节能的技术,在空闲态下,引入WUS(wakeup signal,唤醒信号)进行节能,通过WUS指示终端是否需要检测接下来的寻呼时隙(paging occasion,PO)。如果终端检测到WUS,才继续检测寻呼PDCCH;如果终端没有检测到WUS,终端就不会检测接下来的寻呼时隙(paging occasion,PO)。
WUS信号采用131长度的ZC序列,携带有小区ID(小区标识),通过高层配置WUS的最大时域持续时长,并且会配置WUS与调度寻呼消息的PDCCH之间的间隔(gap),如图1所示。由于NB(Narrow Band)是窄带系统,因此WUS频域上占用NB的全部带宽,时域上占用一个子帧,即1ms。
二、对于连接态(connected态)的节能
LTE中采用RRC连接状态下配置DRX(C-DRX,Connected DRX)来达到节能与时延性能的平衡,对于不同的终端,可能有不同的业务类型和业务到达模型,通过为不同的终端设置不同的参数来匹配不同用户的需求。
但是C-DRX的调整是半静态的调整,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即使在C-DRX模式下,终端检测PDCCH的功耗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控制信道检测支持不同的参数配置,如不同的控制信道检测周期,不同的控制信道检测候选个数等,虽然能够进行参数调整,但均通过高层信令进行调整,调整周期相对较长。
即便在NR中引入了部分的节能机制,但各终端厂商仍然认为连接态的功耗占据终端功耗的大部分,对于连接态的功耗主要消耗的在于终端需要在PDCCH检测时刻去盲检所有的PDCCH候选,以获得PDCCH的调度信息,但大部分情况下,终端进行了盲检,但由于当前并没有实际有效的上行或下行调度信息,即基站实际并未发送控制信道,或是基站只发送了PDCCH检测的众多可能性中的少部分,而中断并没有任何先验信息,导致终端在盲检时消耗了较多的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32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