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袋状二次电池和包括该袋状二次电池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90000341.0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88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朴钟弼;郑根昌;郑元硕;高约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0585;H01M2/26;H01M2/30;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彤;刘久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包括 装置 | ||
袋状二次电池和包括该袋状二次电池的装置。对于电极引线单向形成的电池单元,电池单元的寿命受电极单元的活性材料在电极引线中产生热量以及充电或放电时的不均匀使用的影响。对于电极引线双向形成的电池单元,存在由于具有双向引线的电池单元在包装时比具有单向电极引线的电池单元需要大的空间所以电流密度降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将双向单元改变为单向单元的结构的袋状电池,以提高稳定性和能量密度。本实用新型具有消除当电池组用双向单元形成时双向单元占用空间大从而能量密度降低的问题的效果,以及避免了由于单元的活性材料在电极引线中产生热量以及充电和放电期间的不均匀使用而导致的单向单元的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将双向单元改变为单向单元的结构的袋状二次电池,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这样一种袋状二次电池,其具有将双向单元改变为单向单元的结构以解决由于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不均匀和/或由于电池单元中的活性材料在电池单元充电或放电时的不均匀性引起的袋状电池单元的异常状态,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稳定性。
背景技术
通常,存在各种二次电池,例如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这种二次电池已经用于需要高输出的大型产品,例如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用于存储过剩电力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存储设备,以及备用电力存储设备及小型产品,例如数码相机、便携式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播放器、MP3播放器、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游戏设备、电动工具和电动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
锂二次电池通常包括正极(cathode正极)、隔膜和负极(anode负极)。考虑到电池的寿命,充放电容量、温度特性和稳定性来选择正极、隔膜和负极的材料。
通常,锂二次电池构造为具有顺序地层叠正极、隔膜和负极的三层结构。另选地,锂二次电池构造成具有顺序层叠正极、隔膜、负极、隔膜和正极的五层结构,或者具有顺序层叠负极、隔膜、正极、隔膜和负极的另外五层结构。
多个单元电芯组合以构成电极组件或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的单向电极端子形成如下。电极组件的正极和负极接头形成在电极组件的同一侧,然后电极引线连接到电极接头以构成电极端子。单向单元的缺点在于:由于电极引线产生的热量以及由于单元中活性材料在单元充电和放电时的不均匀使用导致电池的寿命降低。
双向电极端子形成如下。电极组件的正极和负极接头形成在电极组件的相对侧,然后电极引线连接到电极接头以构成电极端子。
在使用双向单元构成电池组的情况下,与使用单向单元构成电池组的情况相比,需要更大的空间,从而降低了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尚未提出一种具有将双向单元改变为单向单元的结构的袋状二次电池,该袋状二次电池能够解决在包括在一个方向形成的电极引线的电池单元中发生的问题,即,由于电极引线产生的热量以及由于电池单元中活性材料在电池单元充电和放电时的不均匀使用导致的电池单元的寿命减少的问题,以及在包括在两个方向形成的电极引线的电池单元中出现的问题,即,在包装时比单向电池单元需要更大的空间从而降低了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的问题,使得改善了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325943(2001.11.22)公开了一种扁平电池,其被配置为使得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电阻器的一端连接到从平台形状的周向密封部分延伸的一对薄端子中的一个,其中电阻器通过设置在周向密封部分(circumferential sealed portion)上的绝缘材料容纳在周向密封部分中。然而,该公报没有公开与如下袋状二次电池相对应的结构,该结构被配置为使得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并且使得然后使用单向结构将双向电极端子改变为用于单向电池的电极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90000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