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89381.1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2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浅川雄一郎;上坂进一;安托万·拉弗勒-兰伯特;卡里姆·扎吉布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魁北克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H01M4/505;H01M4/525;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及电解液。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方包含多个活性物质粒子和包覆该多个活性物质粒子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表面的覆膜。该覆膜包含第一吡咯化合物、第二吡咯化合物及第三吡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正极、负极及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由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作为电源,正在开发小型、轻量且能够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及电解液。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成对电池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关于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成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具体而言,为了抑制锰从锰酸系的正极活性物质溶出,通过氧化聚合吡咯等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导电性高分子,以包覆该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为了提高正极复合材料层的密合性,在正极板的制造工序中使用正极用糊剂。该正极糊剂包含二酮吡咯并吡咯颜料衍生物等颜料衍生物分散剂作为使碳系导电材料分散的分散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8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89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搭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日益高性能化及多功能化。因此,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正在增加,并且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正在扩大。因此,关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尚有改善的余地。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优异的电池特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及电解液。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方包含多个活性物质粒子和包覆该多个活性物质粒子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表面的覆膜。该覆膜包含下述式(1)表示的第一吡咯化合物、下述式(2)表示的第二吡咯化合物及下述式(3)表示的第三吡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
(R1、R2、R3、R4及R5各自为氢基、一价烃基、一价含氧烃基及一价杂环基中的任一者。)
[化学式2]
(R6及R7各自为氢基、一价烃基、一价含氧烃基及一价杂环基中的任一者。)
[化学式3]
(R8、R9、R10、R12、R13及R14各自为氢基、一价烃基、一价含氧烃基及一价杂环基中的任一者。R11及R15各自为氢基及一价烃基中的任一者。)
根据本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方中,包覆多个活性物质粒子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表面的覆膜包含第一吡咯化合物、第二吡咯化合物及第三吡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电池特性。
应予说明,本技术的效果不一定限于在此说明的效果,而是可以是与后述的本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效果中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圆筒型)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正极及负极各自的详细构成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正极及负极各自的其他详细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正极及负极各自的另外其他详细构成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魁北克电力公司,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魁北克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93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晶闸管起动装置
- 下一篇:用于机动车的进行角度分辨的宽带的雷达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