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88467.2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0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小笹千一;阪本拓也;城岸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G4/32 | 分类号: | H01G4/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朴云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电容器 | ||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具备第1电介质膜、第2电介质膜、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的薄膜电容器,其中,上述第1内部电极具备: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第1主电极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1连接部薄;以及第1薄膜部,从上述第1主电极部朝向上述第2外部电极延伸,比上述第1主电极部薄,上述第2内部电极具备: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以及第2主电极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2连接部薄,上述第1主电极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主电极部对置,且不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上述第1薄膜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容器的一种,有将在表面设置了成为内部电极的金属蒸镀膜的电介质膜进行卷绕或层叠而成的薄膜电容器。
在薄膜电容器中,为了提高自恢复性(伴随着绝缘缺陷部的放电,金属蒸镀膜飞散而恢复绝缘性的性质),像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广泛使用如下的所谓的边缘加厚(heavy edge)构造,即,一方面将形成电容的部分的内部电极(以下,也称为主电极部)减薄,另一方面将与设置在两端面的外部电极连接的部分的内部电极(以下,也称为连接部)加厚。
此外,还提出了如下的结构,即,像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在内部电极内设置没有金属的狭缝而划分为多个分割电极,并通过在狭缝之间形成的熔断器将分割电极并联连接。这用于形成如下的自保护功能,即,通过自恢复时的短路电流使绝缘缺陷部周围的熔断器熔断而将绝缘缺陷部从电路切断。
作为构成薄膜电容器的电介质膜的材料,以往一直使用聚丙烯(PP),但是像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那样,还已知耐热性高的热固化性树脂。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90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34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3/06948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图1记载了如下的构造,即,构成一个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的端部(主电极部和绝缘余量的边界部)隔着电介质膜与构成另一个内部电极的连接部对置。但是,在构成一个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的端部和构成另一个内部电极的连接部重叠的部位,由于电场集中而经常产生放电,有可能引起绝缘击穿。特别是,在将像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那样的热固化树脂用作电介质膜的材料的情况下,与以往的使用PP膜的情况相比,自恢复性变差,因此容易引起绝缘击穿。
因此,可考虑如下的构造,即,像在专利文献2的图3记载的那样,使连接部的宽度变窄,不使构成一个内部电极的主电极部的端部隔着电介质膜与构成另一个内部电极的连接部对置。但是,如果是这样的构造,则因为连接部的宽度窄,所以与外部电极的连接变得不充分,有可能损害耐电流性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恢复性高且抑制了绝缘击穿的产生的薄膜电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84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阴茎头扩展器或包皮回缩器
- 下一篇:可剥离的牺牲结构的增材制造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