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培养细胞的制造方法、脊髓损伤疾病的治疗剂的制造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80082876.1 申请日: 2018-08-02
公开(公告)号: CN111566204A 公开(公告)日: 2020-08-21
发明(设计)人: 仁科博道;矢永博子 申请(专利权)人: 再生医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5/074 分类号: C12N5/074;A61K35/36;A61P25/00
代理公司: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代理人: 刘俊;高珊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培养 细胞 制造 方法 脊髓 损伤 疾病 治疗
【说明书】: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细胞培养方法,其不采用由病毒所引起的基因导入法,而进行安全的GDNF基因表现(mRNA)的增加。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是一种培养细胞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培养工序,在包含SAG、嘌吗啡胺(Purmorphamine)以及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蛋白质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人类皮肤来源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可更包含B‑27添加剂、ROCK抑制剂、EGF、FGF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细胞的制造方法,所述细胞是培养由人类皮肤组织所得的细胞而得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疾病群,并且,是涉及一种医疗药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医疗药品含有通过所述方法而得的细胞或培养培养基或外泌体等的分泌物且治疗脊髓损伤疾病群。

背景技术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主要是因对脊柱施加强大的外力而损坏脊椎,对脊髓造成损伤的病状。并且,因脊髓瘤及疝气及颈椎脊髓症等内在原因也会发生类似的障碍。脊髓损伤的推测患者数,在日本是10万人。脊髓损伤的大部份原因是由交通事故及从高处落下所导致的外伤。

与末梢神经不同,包含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旦损伤便无法修复/再生。再生被破坏的脊髓、再次恢复功能一事,是全世界的脊损者的愿望,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中正在进行研究。

目前在刚受伤后,在美国,只要是在刚受伤后48~72小时内,便会进行大量的类固醇药剂的投予。在日本的关西医科大学,仍是对于刚受伤后的患者培养自已的骨髓液并注入脊髓,而日本的庆应大学等的团队,则正进行在因事故等损伤脊髓的78小时内投予肝细胞生长因子(HFG)等的尝试。

在成为慢性期的情形,会进行复健。但是,脊髓损伤的复健无法使已失去的功能恢复。因为只要神经不再生,这就是不可能的。复健的目的在于「要怎么使用残存的功能让ADL(日常生活动作)成为可能」这点。再者,若成为慢性期,则会发生褥疮及尿道感染症等的并发症,照护极为困难。

即使是所述慢性期,目前最被看好的有效治疗法是尝试使用骨髓或神经的干细胞的神经再生。在动物实验中虽被报告有部份效果,但就应用在人体并有助于治疗而言,尚在基础研究的阶段,正期望研究的强力推进。主要正在研究人工多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使用,但应解决的课题仍多。举例而言,在使用人工多能性干细胞(iPS)的情形,虽认为可避免免疫反应,但被指出成为肿瘤的可能性。并且,针对胚胎干细胞,除了免疫反应及肿瘤化的问题,也被指出伦理面的问题。

但是,日本在2010年发表报告,所述报告是在已克服伦理面与免疫排斥的问题而使用由基因导入所制造的iPS细胞对于脊损动物的投予中,在脊髓内会造成肿瘤(非专利文献1)。

2005年到目前,唯一进行临床治疗的是在中国的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企图通过注入鼻嗅粘膜细胞(OEG)而再生脊髓。但是,在由同所大学经过长期的治疗效果的验证中,并未提出让世界上的研究者认同的数据,且残留剧烈疼痛、OEG的取得来源(从堕胎胎儿采取)的问题及异体移植的问题。即使在2014年所发表的移植自体鼻粘膜的日本临床试验中,也未报告有戏剧性效果(可行走案例)。

2010年10月,美国的杰龙公司开始对脊髓损伤的患者4人使用ES细胞的临床试验,但在2011年11月发表撤出。此原因虽不明,但缺乏临床效果、或出现免疫性排斥反应、或在脊髓内发生畸胎瘤的可能性高。

庆应大学的中村雅也准教授人等的团队在京都市召开的日本再生医学学会上,发表在2017年度开始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iPS细胞临床研究的计划。对象是从事故起2~4周后、患部的炎症结束且伤口开始愈合前的患者,不适用于慢性期的患者。

如此,虽干细胞治疗受到关注,但已上市的再生医学产品,在美国由干细胞所制造的产品只有1品目,在欧洲联盟作为先进治疗医药品(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Product)只有1品目。然而,现状是对于脊髓损伤不存在已被承认的再生医学产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再生医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再生医科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2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