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电容器、连结型电容器、使用其的逆变器以及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6703.0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3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4/32 | 分类号: | H01G4/32;H01G2/02;H01G4/38;H02M7/4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电容器 连结 使用 逆变器 以及 电动 车辆 | ||
薄膜电容器具备:主体部(3),其至少具备在第一电介质薄膜(1a)的第一面上具有第一金属膜(2a)的第一金属化薄膜、以及在第二电介质薄膜(1b)的第二面上具有第二金属膜(2b)的第二金属化薄膜(5b);和一对外部电极(4a、4b)。在第一金属膜(2a)和第二金属膜(2b)之间,配置有第一电介质薄膜(1a)或第二电介质薄膜(2b)。外部电极(4a、4b)分别配置于主体部(3)的第一方向的一对主体端部(3a、3b),并与第一金属膜(2a)或第二金属膜(2b)电连接。与外部电极(4a、4b)电连接的第一、第二金属膜(2a、2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与外部电极(4a、4b)电连接的主体端部(3a、3b)的附近具有膜厚为20nm以上的第一部位(2e),并且在该第一部位(2e)具有与主体端部(3a或3b)相接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槽(8)。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薄膜电容器、连结型电容器、使用其的逆变器以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薄膜电容器例如具有:将聚丙烯树脂薄膜化而得的电介质薄膜、和通过蒸镀形成于该电介质薄膜的表面的金属膜。金属膜被用作电极。通过这样的结构,在薄膜电容器中,在电介质薄膜的绝缘缺陷部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因短路的能量,缺陷部周边的金属膜发生蒸发、飞散,电介质薄膜的绝缘缺陷部被绝缘化。薄膜电容器具有这样的自愈性,难以发生绝缘击穿。
这样,薄膜电容器使电气电路短路时的火灾、触电难以发生。因此,近年来,对于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照明等的电源电路、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驱动、太阳能发电的逆变器系统等,薄膜电容器的用途正在扩大。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薄膜电容器中,相较于具有上述那样的自愈性的容量表现部的金属膜的厚度,使与外部电极连接的部位的金属膜的厚度增大,提高金属膜与外部电极的连接强度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85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薄膜电容器具备:主体部,其至少具备第一金属化薄膜和第二金属化薄膜,所述第一金属化薄膜具有第一电介质薄膜、以及在该第一电介质薄膜的第一面上配置的第一金属膜,所述第二金属化薄膜具有第二电介质薄膜、以及在第二电介质薄膜的第二面上配置的第二金属膜;以及一对外部电极。在所述第一金属膜和所述第二金属膜之间配置所述第一电介质薄膜或所述第二电介质薄膜。所述外部电极分别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方向的一对主体端部,并与所述第一金属膜以及所述第二金属膜的任意一者电连接。与所述外部电极电连接的所述第一金属膜和/或所述第二金属膜在与所述外部电极电连接的所述主体端部的附近具有膜厚为20nm以上的第一部位,并且在该第一部位具有与所述主体端部相接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槽。此外,当记载为“A和/或B”时,这是指“仅A”、“仅B”或“A和B”中的任意一者。
本公开的连结型电容器具备:多个薄膜电容器、和与该多个薄膜电容器连接的汇流条,所述薄膜电容器包含上述薄膜电容器。
本公开的逆变器具备:具有开关元件的电桥电路、和与该电桥电路连接的电容部,所述电容部包含上述薄膜电容器。
本公开的电动车辆具备:电源、与该电源连接的逆变器、与该逆变器连接的电动机、以及由该电动机驱动的车轮,所述逆变器是上述逆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卷绕型薄膜电容器的展开立体图。
图2是层叠型薄膜电容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之一中的电介质薄膜以及金属膜的一部分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6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