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4989.9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1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O.赛义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素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6 | 分类号: | A01G2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杨忠;金飞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灌溉系统 | ||
1.一种地下灌溉系统(100, 200, 300, 700),具有多个流体管道(130; 230),以用于将液体从源施加到地面区域,在避免干扰这样的区域的地面上方的使用的同时将所述液体施加到所述地面区域,其中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30)相对于彼此而连接,其中所述多个流体管道(130; 230; 720)包括多个出口,以实现将所述液体分配到所述地面区域,其中所述多个出口设置在鼻形的喷口附接部(600, 800)的下侧(602, 802)处,其中所述喷口附接部(600; 800)附接在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的上半部中的侧部处,并且其中,所述下侧(602; 802)包括倒圆表面,所述倒圆表面从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的外径沿切向开始并终止于所述喷口附接部(600; 800)的鼻形自由端,且所述喷口附接部从设置在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的壁中的较小开口延伸到所述多个出口的较大横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流体管道(230)定位在基于腹板的框架(210; 215)的内部,其中所述框架在两个纵向自由端处包括铰链连接器(342; 3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道(130; 720)定位在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10; 114; 124; 714; 724)的纵向边缘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10; 114; 124;714; 724)具有带有顶表面的盖板(116, 7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6, 716)具有与其所覆盖的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的外径对应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平行定位的流体管道(130; 230; 720)和与所述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10; 114)成一定角度而定位的多个另外的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20; 124; 730, 740; 724),从而形成具有相交点(111;711)的格栅,其中所述角度选自由60度、90度或120度组成的组,从而分别形成矩形格栅、三角形格栅和六边形格栅。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10; 114)通过管道保持环(314)而与盖板(116; 716)连接,并且所述流体管道是作为单独元件而通过所述管道保持环(314)定位的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道定位在多个地下灌溉系统元件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互补的锁定型材(140, 150; 240, 250;440, 450; 760, 770)设置在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的所述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10; 114)的每个自由端(112, 113)处以及所述另外的板形管道支承结构(120; 124)的每个自由端(122, 123)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地下灌溉系统元件的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 720)经由定位在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的自由端上的连接器(400; 760)而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400)包括内凹部(404;76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道(130; 230)包括位于其自由端处以配合在所述内凹部(404)的内部的鼻部(1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素工程公司,未经元素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498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操纵摩擦制动器的方法和制动控制器
- 下一篇:CLEC9A结合剂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