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舷梯梢端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1429.8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2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乔恩·伯纳德·霍斯马克;乔斯坦·巴克海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斯贝格海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7/14 | 分类号: | B63B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 |
地址: | 挪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舷梯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舷梯,该舷梯包括远端部,端部执行器单元附接在该远端部上。端部执行器单元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的至少某个部分适于与设施接触,其中,当端部执行器单元与设施接触时,端部执行器单元中的可旋转元件的运动对应于远端部相对于设施上的参考点的运动,远端部的运动至少沿着与设施相关的轴线中的一个轴线进行。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舷梯重新定位至设施或目标结构上的期望位置的方法。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舷梯的船舶或水运工具以及一种包括舷梯的设施。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实现本文所公开的方法步骤中的任一方法步骤的计算机软件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将人员或设备转移至船舶或从船舶转移的舷梯。
背景技术
舷梯操作通常用于在浮动船舶与其他固定或浮动结构之间转移人员和货物。在风能行业中,舷梯转移是在服务船与风力涡轮机之间转移人员、设备或货物以执行维护任务的最常见方式之一。这也是在近海住宿船(floatel)与其他固定或浮动结构之间转移人员的常见方式。
在近海舷梯操作中,通常需要使用舷梯来转移有很少或没有海上经验的人员。对于操作者而言,提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舷梯的操作窗口的增加不仅可以放宽操作者的要求,而且可以减少对允许操作船舶和舷梯的条件的限制,从而提高生产率和可用性。
当将人员转移至船舶和近海平台或设施上或从船舶和近海平台或设施转移人员以例如用于风电场设施的调试或维护时,使用舷梯来将船舶与设施桥接。舷梯通常安装在船舶上。通常,对舷梯进行运动补偿,使得舷梯的远端部相对于设施上的着陆点具有最小限度的运动或者理想情况下没有运动。舷梯的远端部可以替代地被称为舷梯梢端。
在桥接的同时保持安全状况的挑战之一是确保舷梯梢端不会从着陆点或区域偏移或滑落,尤其是在转移人员或货物期间不会从着陆点或区域偏移或滑落。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确保这种安全操作。
三种主要方法是:
1.悬停:其中,舷梯离开设施上的着陆区域短的距离悬停。除了设置为例如防止人员或设备被卡入或落入梢端与设施之间的间隙内的简单的唇缘或板之外,舷梯的远端部或梢端不与设施进行物理接触。这样的唇缘或板仅设置为安全特征而不是操作特征。
2.物理锁定:其中,舷梯梢端被夹持或机械接合至设施上的合适结构或机构,使得梢端机械地锁定就位于设施上的期望点。
3.缓冲器:其中,舷梯梢端被以给定的水平力朝向着陆平台或着陆部位推压。水平力使舷梯梢端与设施上的着陆部位通过梢端与着陆部位之间的摩擦联接而接合。
在物理锁定原理和缓冲器原理两者的情况下,舷梯均可以被实现为被动型。在缓冲器原理的情况下,作用力、即梢端与着陆部位之间的侧向力和竖向力应当小于梢端与着陆部位之间的静摩擦力,以保持摩擦联接。类似地,在物理锁定原理的情况下,作用力应当小于相关的机械极限,使得舷梯梢端与设施之间的物理锁定继续保持。
在悬停原理的情况下,其中一个主要优点是不需要舷梯与平台之间的特定接合部或联接件,然而,在不要求精确的传感器、致动器和/或控制系统的情况下保持梢端相对于设施上的参考点的最小运动可能是困难的。
在诸如风速、风向、波浪和海洋活动等环境条件下,海洋环境在确定作用于舷梯梢端的力的类型方面可能是非常动态的。此外,诸如温度、降水、湿度、梢端的表面状况以及着陆部位之类的因素决定了舷梯梢端与设施上的着陆部位之间的接触摩擦系数。基于缓冲器的系统通常对梢端与着陆部位之间的接合部具有较少的要求,但是存在下述风险:作用力超过着陆部位与舷梯梢端之间的静摩擦力,从而导致不期望的梢端运动,即梢端的滑移或滑落。所述环境条件和因素及其变化的组合可能使得难以确定多少水平力将足以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斯贝格海运公司,未经孔斯贝格海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14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明装置
- 下一篇:噻吩并二氮杂卓衍生物及其应用